論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原生家庭是個體最初成長和學習的環境,也與個體的情感表達、行為模式、依戀風格以及親密關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成員,父母的個性、價值觀、教養方式、行為模式及家庭親子關系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幼兒發展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發展,從而作用于他們的行為。發揚原生家庭對幼兒行為的積極影響,規避消極影響,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原生家庭;親子關系;關愛和成長
原生家庭,也就是未婚子女在組成新的家庭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時的家庭。一個原生家庭雙方的脾氣秉性、成長經歷以及其各自的家庭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他們子女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原生家庭帶給兒童的不同影響,使其外在的表現各有差別,父母的個性、價值觀、教養方式、行為模式及家庭親子關系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幼兒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完整的愛構建孩子健全人格
一個人在家庭的時間最長,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也最熟悉,關系最密切,影響力最大。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品質、理想和情操的形成,都與他從小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健全完整的家庭對子女的身心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和諧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幼兒容易形成較強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保障。原生家庭父母和諧、關系簡單、矛盾較少,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容易達成共識,容易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有助于幼兒形成較強的安全感。
二、不良的親子關系形成消極心理
原生家庭結構的獨特性也會給幼兒的行為帶來消極影響。
1.影響人格的獨立
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行為的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容易使幼兒產生焦慮、退縮等行為,影響他們自我選擇和自我判斷的能力。隨著幼兒第一反抗期(3歲前后)的到來,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獨立自主的要求逐漸增加。此時,如果家長因過分溺愛幼兒而選擇事事包辦代替,或者用高標準要求幼兒,抑或是對他們的行為漠不關心,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逐漸降低,產生焦慮。他們會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受到成人的懲罰,害怕自己做錯事,漸漸出現退縮的行為。
2.對生活節奏的影響
無規律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F代快節奏生活環境下,父母經常晚上加班,周末補覺,幼兒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他們也會效仿,導致生活沒有規律。幼兒進入幼兒園后,面對規律的作息,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出現種種不適應的現象,如正常的進餐時間沒有胃口,同伴在運動時想要睡覺。久而久之,混亂的生活方式不僅會影響幼兒的行為表現,更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3.造成情感方面的缺失
在原生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在幼兒階段或其成長階段關愛缺位,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終有未得到足夠愛的滿足。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或母愛的缺失,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后容易從伴侶身上去找尋這部分缺失,這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戀父或者是戀母情節。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家庭的關愛嚴重缺失,極易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直接影響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因此,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應該避免的一種情形。
三、至關重要的性格形成兩大時期
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兩個關鍵時期,第一個是嬰兒時期,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時期;第二個是青春期,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在這一階段最為重要,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從而作用于他們的行為。這兩個關鍵時期如果得不到關愛或者家長處理不好,對孩子以后的成長甚至是人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是嬰兒期。兒童期心理分為3個階段,即嬰兒期0~1歲、幼兒期1~3歲、兒童期3~6歲。如果說兒童期心理發展對人一生的心理狀態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嬰兒期的心理發展就是重中之重。如果嬰兒期心理出現問題,以后的心理發展將埋下巨大隱患。在嬰兒期,父母需要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有安全感,對他人產生信任。而有些孩子由于在嬰兒期長期被置之不理,沒有建立起對外界的信任,導致日后人格的形成出現障礙。專家指出:雖然嬰兒不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會感受到看護者的態度,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形成與看護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孩子出現多疑、不信任他人的情況,建議家長或看護人應立即引起重視,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有耐心,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開展一些親子之間“愛的訓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原生家庭便于父母與幼兒之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幼兒未來發展中良好的同伴關系打好基礎。原生家庭中家庭結構單一,家庭成員較少,幼兒的交往對象就是父母,有利于增加親情,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在與父母交流的過程中,幼兒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達不同的感受和要求,習得不同的社會交往方式。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讓幼兒體驗交往的樂趣,建立交往的自信心,學會分享、合作和移情等必要的社會交往能力,為幼兒未來在社會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打好基礎。
二是青春期。孩子升入初中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懵懂,人格也在逐漸形成,認為自己長大了,他們一點點學會了獨立思考,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聽老師的話了,還有一些孩子因為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而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知識了。究其原因,其中一種是嬰兒期沒有很好度過,小孩子長大后表現為不合群,不與他人交往,多疑、焦慮,進入青春期后,矛盾更加尖銳,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嚴重的猜忌心理,成年后,有的還會影響夫妻關系,導致婚姻出現問題。另一種則是進入青春期后激素水平波動造成的情緒不穩定和沖動,與家人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缺少關愛的心靈需要經常做幾件“壞事”來引人注意,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白眼,到家里了更多的是家長的訓斥,經常處于緊張的環境和無人理解氛圍之中,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產生了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四、建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理論奠基人莫瑞·鮑恩認為:幼兒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關系,將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現代家庭的居住環境,也會影響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家長應該盡量為幼兒創造與成人、同伴交往的機會,如周末帶幼兒到戶外游玩,認識更多的小伙伴;經常帶幼兒到小區的花園里,鼓勵他和同齡人主動交往;也可以組織走親戚串門兒之類的活動,鼓勵幼兒和不同的對象進行交流,為他們提供問題情境,促進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觀念上,父母雙方要達成共識,形成統一的教育方式,這樣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協同發展。原生家庭中,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雙方應規范自身行為方式,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努力為孩子營造積極、健康和上進的家庭氛圍。對待孩子的行為正確運用強化和懲罰。當看到孩子的些許進步或孩子出現親社會行為時,應用物質獎勵或口頭表揚的形式強化他們的行為,以增加良好行為出現的次數;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不要急著批評和指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多少愛和溫暖,他就會有多么強大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本源,就會回饋給社會一個健康的意識和樂觀的狀態,傳達給他人積極向上的東西。每一個處于成長期的孩子都需要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溫暖,每一個少年的成長都關系著社會的構成,要用我們的關愛告訴曾經受過傷害或者正在遭遇不幸的孩子,人生的道路還有另一種選擇,墮落不是唯一的未來,長大后懷抱著極大的善意,將這個選擇,傳播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
參考文獻:
[1]梁楠.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分析[J].青春歲月,2013,(16).
[2]劉佑民.以人為本:學校體育價值的時代取向[J].成才之路,2008,(08).
[3]趙廷君.淺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重要性[J]. 教育論壇,2015,(20).
[4]郎國強.略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因素[J].銅仁學院學報,2005,(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8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