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整體健康水平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而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水平與其原生家庭因素有很大關聯,其家庭環境、家庭關系乃至家庭觀念都會對大學生的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探索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原生家庭;大學生;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倡導的積極健康觀即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上的三維組合,是指一個人的健康必須同時滿足身體康健、無不良心理問題和社會存在良好三個條件。大學生處于一個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特殊時期,其健康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和各種不良行為方式帶來的身體疾病或者亞健康狀態。[1]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研究[2]表明,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危險因素都可以從其原生家庭找出根源。原生家庭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行為極端、具有攻擊性傾向、焦慮、社交恐懼、無法正確處理情感、擁有不良嗜好和缺乏健康意識等。[3]
1 原生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
1.1 對軀體健康的影響
(1)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有益,干凈無污染的水體、土壤和空氣會對健康有促進作用,而環境有害因素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如被病原體污染過的水源可引起介水傳染病,持久的霧霾天氣會引起人體呼吸系統疾病等。社會環境包括城鄉背景、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居住條件和營養狀況等,有研究[4]表明,家庭收入與大學生意外傷害的發生、吸煙禁酒、不合理減肥、暴力傷害和自殺行為等健康危險行為呈正相關,而父母文化程度是影響大學生性行為和網絡成癮的主要因素。
(2)家庭觀念。一個家庭對健康的觀念不僅會影響家庭成員對健康資源的使用,還會把這種觀念遺留在后代身上,致使大學生群體健康素養普遍低下,產生對機體健康不利的行為,如有病不看醫生選擇用偏方,小病小痛不必診治耽誤病情等,甚至有些偏遠地區的家庭一直傳承著一些落后且不利于健康的風俗習慣,這都與大學生軀體健康息息相關。
1.2 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對子女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嬰幼兒期最為顯著,不同的親子關系特性會對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5]趙郝銳[6]將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教養類型作為衡量親子關系的指標進行了一項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教養方式和類型分別為情感溫暖組和慈父慈母型的家庭,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水平最佳,而冷漠拒絕型和嚴父嚴母型的家庭,大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最消極。
(2)父母婚姻關系。父母婚姻關系在子代處理情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建立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和諧,那么子女也將具備情感表達和在感情中付出愛的能力;相反,如果父母之間關系僵硬、冷漠,那么子女不會輕易與人建立情感聯系,甚至會產生反感、厭惡等不健康的心理活動。尤其在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化進程中,不良的心理適應狀態很可能會影響今后的人生方向,造成嚴重后果。
?。?)家庭氛圍。家庭氛圍不單指父母的關愛,父母與子女間良好的溝通方式,還與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等社會因素有關。居住地為城市地區及家長文化程度和經濟地位越高的家庭的氛圍往往越好,大學生心理機能更積極,自尊心和幸福感也越高,相應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少。[7]
1.3 對不良行為方式的影響
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健康威脅的諸多不良行為方式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如吸煙、酗酒、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不參加體育運動導致肥胖、作息時間不規律、高鹽高糖等不良飲食習慣等等,這些大學生群體健康危險因素大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在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上嚴重不足而產生的普遍現象。[8]
2 優化原生家庭因素促進大學生群體健康的對策
2.1 加強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衛生資源分配和衛生費用支付方式的調整力度,盡可能加大投入量,確保各個地區的家庭都享有基本衛生資源支持和健康保障。建設和維護與當地衛生體制相符合的衛生服務機構,合理布局和分工。其次,政府要開發因地制宜的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防止貧富差距過大。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要重視環境惡化的問題,做到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宗教文化氛圍濃郁的地區,要加強科學教育和知識宣教,重視當地人才培養,利用教育的力量減少或消除當地不利于健康的風俗習慣。
2.2 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能只是關心大學生的身體和財力狀況,更要注意其心理健康的變化,不良生活習慣的產生等,不斷培養其健康風險意識。[8]學校應針對原生家庭因素,定期對大學生發放相關問卷,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者有不健康心理傾向的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加強與其家長的溝通,防止不良后果的發生。同時也要定期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不斷加強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
2.3 注重大學生健康素養的提升
為降低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不僅要從家庭教育入手,還要往大學生本身自我提升的方向出發。學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身體、心理和行為危險因素方面的健康教育課程或公共講座,也可以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公眾號,創辦知識大賽等,來提升大學生自身健康素養,最大效度地降低原生家庭因素對自身健康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成毅.父母婚姻關系對大學生心理適應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
[2]劉赪秀.原生家庭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06):166-167.
[3]郭梅英,魏廣東,張玉英.大學生攻擊行為傾向與原生家庭特質焦慮及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03):289-290.
[4]馬永紅,鄭興榮,馬國燕,等.西安市某醫學院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現狀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6,32(10):1412-1414+1418.
[5]盧婧,曹莉莉.混沌理論視角下原生家庭影響力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71-74.
[6]趙郝銳.大學生心理適應:原生家庭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
[7]梁琦.淺談原生家庭因素對女大學生心理的影響[J].納稅,2018(19):246.
[8]王睿,宋穎,江方緣,等.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17(17):189-1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3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