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高度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海拔的升高,氧分壓逐漸降低,低氧環境對世居高海拔和世居低海拔移居高海拔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將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綜合闡述低海拔與高海拔地區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差異以及低海拔地區學生在移居高海拔期間體質健康水平變化規律和適應機制,通過揭示海拔高度對體質健康的影響,為不同海拔地區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評價和標準制定提供一定的綜合理論依據。
關鍵詞:海拔 體質健康 大學生 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a)-0228-02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反而導致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呈現下降趨勢?!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的發布標志著推動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與健康水平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增強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到異地上學,進入高海拔(亞高原、高原)地區求學的低海拔地區學生不斷增加,該群體屬于典型的世居低海拔短時移居高海拔群體。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低氧分壓環境會對低海拔短時移居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產生什么影響?他們和世居高海拔地區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又有什么差異?本文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網、維普、PubMed數據庫中有關海拔高度、體質健康和大學生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綜合闡述海拔高度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及其機制。
1 低海拔與高海拔地區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差異
世居高海拔地區人群由于低氧分壓對心血管系統的刺激,常表現出較低海拔地區人群更高的血紅蛋白含量,同時伴隨紅細胞壓積上升等高原適應現象。陳敬等人[1]的研究表明,云南高原地區(平均海拔>1800m)大學的肺活量、綜合耐力素質均高于河北平原地區(平均海拔<100m)。魏燕玲[2]等人通過持續三年跟蹤分析青海師范大學(海拔2260m)世居平原和世居高原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發現,世居平原學生的身體形態和世居高原學生無明顯差別,但耐力素質明顯低于世居高原學生;通過三年的高原習服后,世居平原學生的耐力素質仍顯著低于世居高原學生,提示世居高原人群具有從事耐力性項目的潛在優勢,主要表現為心肺功能較強的先天性遺傳因素以及心血管系統后天的長期低氧適應性變化。此外,相關研究顯示[1,2],在在爆發力和力量耐力方面,低海拔地區的學生則表現出更明顯的優勢。
2 低海拔地區學生高海拔適應的體質健康水平變化規律
低海拔地區學生在移居高海拔地區后,大氣壓和氧分壓的改變將會對其身體機能產生一系列影響,在初期表現為呼吸頻率增加、血壓上升等高原習服現象,若海拔高度上升過大/快或體質較弱,還可能誘發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表現為頭疼、惡心、胸悶、呼吸不暢,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肺/腦水腫,一般在習服一周內逐漸適應,各種應激反應降低或消失。因此,低海拔學生心肺耐力差的劣勢在高海拔地區表現更為明顯[3,4]。但幸運的是低海拔學生在高原適應后各項身體素質都能得到較好改善,甚至依舊能保持爆發力和力量耐力的優勢[5]。
趙清華[6]等人通過對西藏大學(平均海拔3658m)入藏漢族和世居藏族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低海拔漢族學生在入藏后的肺活量和血氧飽和度與世居藏族學生均無差異,但心率、血壓顯著高于世居藏族學生,且適應至第二年時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馬冠醫[7]的研究表明,初入高原的平原大學生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氧飽和度(SpO2)均明顯低于世居高原大學生,但平原大學生到高原適應兩年后,各項血液指標生理機能均已獲得較好的習服,提示低海拔移居高海拔地區學生的心血管機能適應對體質健康水平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低海拔學生移居至高海拔時,動脈血氧分壓降低,為了運輸更多的氧氣到機體各組織器官,心肌代償性收縮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臟射血功能增強;同時低氧分壓刺激還將提高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分泌,加速紅細胞生成和血紅蛋白合成,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臟射血阻力增加,最終導致心率和血壓的雙重增加。美國一項針對美國空軍學院(海拔2210m)在校大學生的縱向研究顯示,世居平原大學生在亞高原生活的兩年內,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均低于世居亞高原大學生,盡管血液指標(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在第17個月時已經達到同等水平,有氧能力差異減小,但無氧耐力差異仍然較大[8]。
3 結語
總而言之,低海拔地區大學生的心肺耐力普遍低于高海拔地區大學生,但力量素質(爆發力、肌肉耐力)則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優勢;而當低海拔地區學生短時間移居高海拔地區后,各項身體素質都將出現短時間習服性下降,機體逐漸適應后各項身體素質便開始恢復,其中力量素質甚至出現超量恢復,但心肺耐力在仍處于較低水平。本文也提示在高海拔地區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時應考慮特殊環境對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否則隨著越來越多的低海拔學生進入高海拔大學,高海拔地區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同一標準下可能出現假性下降想象。
參考文獻
[1] 陳敬,李克森,韓明雪,等.平原地區大學生與云南高原地區大學生體質對比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160-161.
[2] 魏燕玲,王子.高原大學生與平原大學生體質特征的對比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33(4):82-88.
[3] 李積錄.高原低氧對不同海拔區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影響[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4):97-99.
[4] 馬小明.不同海拔地區大學生在高原地區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3):100-108.
[5] 馬小明,樊蓉蕓.高原低氧環境對人體適應性的影響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3):94-97.
[6] 趙清華,阿旺曲扎,旦增羅布,等.內地生源漢族大學生高原習服相關指標跟蹤調查[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8,34(4):323-326.
[7] 馬冠醫,鄒華杰.平原移居者與高原世居者低氧適應的差異及平原移居者習服現象的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5):76-77.
[8] Brothers MD,Wilber RL,Byrnes WC.Physical fitness and hematological changes during acclimatization to moderate altitude: a retrospective study[J].High Alt Med Biol,2007,8(3):213-2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