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在全國做過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學生普遍厭學,厭學已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厭學”現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家庭教育,發揮其在預防和消除學生厭學心理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學生厭學 厭學心理 家庭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015-01
1.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厭學心理問題來源于家長過高的期望值、不當或失當的教育方式、親情缺失和家長的文化素質等。
?。?)家長的期望值過高是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直接因素
隨著家庭經濟的發展,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孩子放學回家后,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大量的家庭作業外,還要完成家長對他們的“加餐”。家長這種過高的期望值完全忽視了孩子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嚴重超越了學生的心理負荷,給孩子帶來壓力,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一看到作業就害怕,一想到學習就膽怯。
?。?)家長不當或失當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形成厭學心理的重要因素
調查表明,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非常苛刻,給孩子劃定交往的圈子,能和誰來往,都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參加各類補習外,業務時間不得外出參與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面對孩子不理想的考試成績,不是去安慰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而是態度生硬粗暴,非打即罵。孩子取得進步時,不懂得鼓勵,不和孩子一起總結經驗,而是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便漠然置之。留守兒童的家長大多數以為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玩好就是愛,至于孩子的學習情況從不關心。諸如此類,家長不當或失當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長此以往滋生了厭學的心理。
(3)親情缺失是學生形成厭學心理的主要因素
家庭的環境塑造著孩子的心靈。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愈來愈多,他們或者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或者寄居在親戚家,或者和父母一方生活。這些孩子雖然經濟上比其他孩子富裕,但缺少來自父母雙方共同的關愛,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孩子遇到的困難得不到幫助,挫折無力解決,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2.加強和改進家庭教育的對策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心理疾病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學生厭學心理預防和矯正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應重視家庭教育,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更新家長教育觀念,讓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形式的不斷變革,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生的發展不僅僅限于智力的發展,而是全面發展。因此,家長更新教育觀念,要合理的看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一方面是要把握好關注度,不能對孩子有超越心理和身體承受力的期待,要適度的關心其學習狀況,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家庭關系。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學習;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有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時間,鼓勵孩子接受大自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鼓勵孩子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廣泛交良友益友,在與人的交往中提升自己,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并幫助其克服困難,化解生活問題,努力做到既要關注子女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改進家庭教育方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改變對孩子的不良期望和教育方式,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既要適度的關注孩子的學習,又要克服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展的不良做法,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子女溝通交流,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苦難或遭受失敗時,要從維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出發,創設與孩子情感交流的氛圍,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引發孩子積極的情感反應,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鼓勵孩子走出困境,重新燃起上進的火花,盡量避免過多指責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與孩子產生對立情緒,而應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出表率,用無聲的語言感化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自覺克服和改進自己身上的不足,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個性和優秀人格的人。
?。?)提升家長的文化素養,傳承優良的家風
家長的文化素養是指家長通過學習和實踐所掌握人類精神財富的多少和所表現出來的理論知識水平。一般情況下,家長的文化素質高,孩子的發展就會比較好。所以,家長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改變父親專制霸道、孩子沒有辯白權的作風,改進母親的嘮叨,把固定內容重復若干遍。要深知,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行為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而不是言辭說教。要對子女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和期望,用高雅的行為和自己的知識去影響和教育子女,為孩子營造一個人際關系和諧、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在日常生活中,著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同時在學習上也能給予孩子較好的指導,通過家長的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進而形成優良的家風,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征、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打上家風的烙印。讓好的家風得到傳承,并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營養液,滋潤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性格,亮麗孩子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楊平.中小學生厭學的原因與對策.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6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