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個體日常生活領域超越之維的重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下獨特的生活境遇在日常生活領域造成了包圍個體的“物役化”“工具化”“片面化”“碎片化”“停滯化”的潛在生存陷阱。西方哲學理性主義、審美主義和傳統儒家德性論的超越結構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語境,當下個體日常生活場域應重構一種區別于古典和精英主義的、具有普適性的超越結構。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積極地引領個體超越狹隘自我、培養個體超越的基本素質、提供個體超越的現實路徑選擇,引領個體走出當下困境,走向理想自我、自為自我的發展之路。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下語境中進行話語建構、實現個體價值的創生點。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日常生活;生存;超越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8-0121-03
  個體價值及其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當代學科話語建構的重要維度?,F實的個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對象,現實個體及其生存發展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得以存在和實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照當下個體的生存發展,以自身獨特的學科視角審視當下社會的個體生存發展困境,引領個體超越當下困境,走向理想自我、自為自我的發展之路,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積極的主觀條件。
  一、思政教育視野中當下個體的生存發展困境
  當下中國正處于加快現代化、城市化發展的社會進程中,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快速發展變遷,經濟理性的愈漸滲透,消費社會和娛樂社會的全面生成,多元價值的交匯激蕩,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等造成了當下人們獨特的生活境遇,進入個體日常生活領域,這種生活境遇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其消極面就是在日常生活領域造成了包圍個體的“物役化”“工具化”“片面化”“碎片化”“停滯化”的潛在生存陷阱。
  20世紀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西方理論流派對現代性有過諸多深刻的批判,盧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弗洛姆、馬爾庫塞等哲學家都從各自不同的視角揭示出了現代性生活境遇中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物化”從生產領域蔓生為整個社會結構,固化為人的意識結構,使人自覺認同外在的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喪失批判和超越的能力?;艨撕D桶⒍嘀Z揭示了啟蒙理性的自我神化和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的操控,啟蒙理性否定一切非理性因素、操控社會生活成為唯一原則的邏輯,認為如果它們發展到極致最終“使人變得更加愚蠢”,使人喪失自我。他們批判現代資本主義文化工業使大眾淪為層出不窮的支配性的“時尚”“風格”和“模仿”的膜拜者,喪失真正的自由創造的意識和能力。馬爾庫塞批判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在給人提供自由條件的同時,也使人陷入對物質生活的片面追求和對技術條件的依賴、對技術權威的膜拜,淪為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弗洛姆指出現代社會人普遍陷入“逃避自由”的生存矛盾。現代社會看似充滿自由,但由于其自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相分離之上的,弗洛姆稱之為“消極自由”,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速緊張、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不可避免地陷入焦慮和迷茫的孤島,最終只能選擇放棄或者逃避自由。
  所有這些批判都共同指向現代性生活境遇個體所遭遇的生存困境?,F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生活水平和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使人們得以更大程度滿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卻也使人極易卷入物欲的洪流,逐漸成為被商業邏輯左右的各種“控”,極易陷入“物役化”陷阱?!拔镆刍钡囊粋€必然后果就是人自身被“工具化”,個體作為主體的生存維度被遮蔽,淪為物化生存的工具和手段。
  同時,當下信息時代、數字化生活的全面包圍和無所不在易使個體生存陷入“碎片化”困境。各種媒介充斥的、迅速流動的信息分割著人們的生活時間,左右和操控著個體日常生活節奏,使人普遍感到緊張、焦慮,人們每天被各種社交工具、購物工具、信息工具的轉瞬即逝的信息刺激所包圍,對世界、生活、社會的認知失去完整、豐富的敘事,取而代之是不斷重復的,同質化、模式化的信息碎片。日常時間也在人們應對各種信息碎片的“忙碌”中被支離。這些生存困境包圍個體的最后結果就是個體發展極易陷入“停滯化”,個體極易陷入消極自由的泥潭,停滯于虛擬的滿足和無止境追求虛擬滿足的焦慮,或被支離的生活時間和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裹挾,喪失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當然,面對現代性生活境遇潛藏的危機,生活主體也并非只能沉湎于泥沼停滯不前。弗洛姆在批判消極自由的危機后又提出“積極自由”的概念,他認為“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獨,既具有批判的眼光又不懷疑一切,既獨立又不與世界相脫離”[1]。可見,人作為主體是可能獲得真正自由的。這種自由的前提是,主體需要對“物”和對狹隘存在、片面個體進行自覺的超越,主體需要建立起自覺超越的意識,獲得超越的素質能力,開辟超越的現實路徑。
  二、 日常生活領域需重新建構超越維度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可以按任何尺度進行創造,可以超越自然本能和子嗣的需要去創造,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顯著類特性。人的存在和生命活動本身就包含了自我超越的內在結構,這一結構也使人類社會創造出了各種不同的超越性的燦爛文化。
  最有代表性的超越性文化是宗教文化,“超越”一詞嚴格意義上也是基于神的世界與世俗世界二分的宗教概念。除宗教式超越,個體日常生活領域的傳統超越結構大多是精英主義的,主要是哲學超越、美學超越、德性超越。傳統西方理性哲學和現代存在主義哲學都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個體存在的超越結構。西方理性哲學把世界劃分為本體與現象、實在與非實在,認為現象世界、感性認識的世界是不實在的、流變的,本體世界、理性認識的世界是實在的、永恒的,主張通過理性認知超越現象世界進入本體世界,超越經驗認知的世界達到理性認知的世界,典型結構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學?,F代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就個體超越提供過整套的哲學構想,他認為個體生存自始至終祈向一種“超越存在”(transcendence)[2],“超越存在”為個體存在提供終極依據,引領個體從狹隘的、非本真的生存走向無限的、本真的生存。然而,非對象化的“超越存在”又是不可言說的,“不能為任何思維、任何構型、任何形象、任何經驗現實所達至”[3],只能通過理性的運動、個體的生存體悟、藝術等方式被個體所接近??傮w而言,西方哲學提供的超越結構是精英主義的,他們揭示了個體生存的二重性矛盾,為人認識和克服生存陷阱提供了重要啟示。但哲學家為人之超越提供的思想資源要么是片面強調理性,忽視個體存在的其他維度,要么是強調體悟-審美,忽視個體存在的大部分現實活動,雖然理論上是以所有人、人類為視點,把人賦予了很多抽象本質,在實際上卻造成了對大眾的“忽視”,對以大眾為主體的現實生活世界的視而不見。   中國傳統儒學提供了另一種德性論的超越結構。傳統儒學通過內在建構自然-心性的德性結構,外在建構個體-家庭-國家-天地的同一化結構引導人們超越狹隘自我、本能自我,達到德性自我的生存境界。傳統儒學提供了內在與外在同構的超越結構,且可適用于更多的人,是我們需繼承借鑒的寶貴精神和文化資源。然而,站在21世紀的當下生活場域去看,傳統儒家德性論的敘事方式及其包含的強烈禮教、等級要求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的新語境,須以現代學科視角進行新的轉化和重建。當下個體日常生活場域應重構一種區別于古典和精英主義的、具有普適性的超越結構。
  三、 面對個體日常生活領域超越之維的重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何為
  現代性個體日常生活領域布滿消極自由的陷阱,卻不能取消個體生存意識和追求積極自由的可能性。弗洛姆認為“積極的自由在于全面、總體的人格的自發性活動”[4]。積極自由仍然是可能的,它基于人的心智結構素質不斷成熟、向外實現和發展的運動。積極自由的實現,離不開對經濟和社會的變革,但更需要對人精神心智的引導,促進個體自我認知,展示自身的個性和積極追求自我超越。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下語境中進行功能拓展和話語建構提供了空間,也為其個體價值實現提供了創生點。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忽視個體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從國家社會層面、教育者視角而很少從個體層面、受教育者視角進行功能定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被個體理解為自上而下的教育,被個體視作一種他者的教育、外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實效性,增強自身的個體價值維度,須提高對當下個體生存發展訴求的回應力,積極參與個體日常生活領域超越之維的構建。
 ?。ㄒ唬┮I個體超越狹隘自我
  個體存在有三種樣式或三個層次:類存在、群存在(社會存在)和個體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個體認知存在的各個層次,認識和實踐個體存在的多層性、豐富性,自覺克服片面性、狹隘性;引導個體理解和處理好三種存在或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群存在和個體存在的關系,從而把個體視角與國家、社會、地區發展的宏觀視角相結合進行自我發展的思考定位;獲得類存在意識,培養對他人、對自身的人文關懷。在存在的三個層次上引導個體培養積極觀念,如在類存在層次上引導個體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在群存在層面上引導個體進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在個體存在層面上引導個體樹立自我反思和自我塑造的觀念,養成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評估、自我籌劃的習慣。
  (二)培養個體超越的基本素質能力
  人之所以能超越其自然性、超越其當下存在,是因為人具有超越現實、追求理想的超越性精神向度,這種精神向度需要不斷激發和持存,既需要外在的激發,更需要主體將外在刺激轉化為內在精神動力,能夠自我激發和持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激發受教育者,幫助他們建構內在超越性精神向度和素質,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完善心智結構。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大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作為主體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能通過對自己的反思確證,達到正確的自我認知,對自我與自然、社會、自我與他人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礎上確認自己的理想目標。具備這種清晰人生追求和理想的人,或者至少具備強烈理想向度的人,才會始終保有一種超越現實的愿望和意志,并能激發自我通過內在的意識活動和外在的實踐活動來實現這種超越性的理想。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導和幫助主體培養反思意識和能力,引導主體不斷去除依附性、保守性、被動性、狹隘性等自身存在發展的消極因素,培養獨立性、進取性、主動性、開放性、多維性、發展性等內在積極因素,幫助大學生激發和培養自己的主體性。
  (三)提供個體超越的現實路徑選擇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抽象的人的發展,自由也不是脫離社會的抽象自由,理想亦是基于社會實踐基礎上的個體生存活動趨向。馬克思曾深刻揭示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通過改變現實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來實現的。作為一門教育科學,思想政治教育當然無法直接改變經濟關系,但通過提供現實的實踐路徑導引,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能為個體超越提供現實的路徑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條件”及人們為了實現共產主義不懈努力、不斷提升的實踐活動,就是個體超越的一種路徑選擇,個體在對共產主義的體認和追求中超越自身的狹隘和片面存在,走向更高的視野和生存境界,在不斷提升自己、趨向自由全面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社會進步。這是個體超越的長時期路徑。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景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及人們為此目標貢獻力量、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充分統一的實踐活動,更為個體超越提供了一種切近的現實路徑選擇。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思想資源、思維方法及其直接指向的社會實踐為個體在當下超越狹隘自我、片面自我、沉溺自我提供了現實的階梯,如引導個體關懷人類、關注世界、關切國家、關心社會、關照文化,鼓勵和幫助個體參與公益實踐、創新創業、社會活動,這些教育內容和功能都具有現實性,都包含著某種個體超越的思想資源和現實路徑。
  總之,基于其科學性、現實性、塑造性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對于個體日常生活領域超越維度的重構可以積極有效地參與,為個體超越提供一種現實的智力支撐、精神資源和路徑選擇,同時,在促進當下個體生存發展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當代建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個體價值。
  [參考文獻]
  [1]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7:333.
  [2] 孫秀昌.生存·密碼·超越——祈向燒越之維的雅斯貝爾斯生存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7.
  [3] 孫秀昌.生存·密碼·超越——祈向燒越之維的雅斯貝爾斯生存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8.
  [4]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7:339.
  [責任編輯:鐘 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531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