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教育體制也隨之改革。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越來越多的教學理念被提出,化學作為高中學科的難題,學生一直被化學成績所困擾,教師和家長也十分苦惱。很多學生反映化學知識晦澀難懂,很難以去理解,這種問題的出現,不單單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需要改變。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已經過時,不能夠滿足如今學生的要求,而分層教學不同,作為一種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值得各位科目教師進行使用,本文就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分層教學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研究
一、 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意義、存在問題
?。ㄒ唬┮饬x
1. 通過對高中化學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在學生進入我校高一時,中考成績從300到600不等。若把300分的學生和600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班學習,學生是很難學好的,當600分的學生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時300分的學生卻像在聽天書;當300分的學生聽懂時600分的學生卻嫌老師講得太啰唆,再好的老師也只能顧此失彼。這種現象必然在學生家長中產生顧慮,成績好的學生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被耽誤了、成績低的學生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聽不懂,所以實行分層編班、分層教學既能滿足學生需求,又能滿足家長的需求,還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說,進行分層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2. 通過對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研究,形成操作性極強的高中化學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
3. 通過對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研究,可以鍛煉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提問、布置作業,可以很好地鍛煉到教師的能力。
4. 通過對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研究,讓不同能力的老師擔任不同的教研任務,充分調動教師的研究熱情。
5. 通過對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研究,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悉心培養,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提高他們的能力。
?。ǘ┲饕嬖诘膯栴}
1. 參與研究的教師水平能力不高,需要增強自己的理論學習。另外,參研教師平常的教學任務很重,對理論的研究不夠透徹。
2. 參研教師雖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用了分層教學,但是在教學上他們做不到擼起袖子加油干,因為他們太過顧忌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
二、 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應用的依據
?。ㄒ唬├碚撘罁?
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對全體學生的含義是根據每位學生的需要去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無差別的去對待每位學生。而想做到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分層教學去完成這些。高中化學的教材與初中出入很大,兩個階段的化學知識幾乎沒有銜接,這也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解和能力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提高。從初中升到高中的很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根據有關研究顯示,教學應該以每個人的差異性為基礎,而分層教學是最適合這種教學理論的。
?。ǘ┈F實依據
根據高中化學教師的經驗,相同內容下的知識量,會出現優等生不夠學,而相對基礎差的學生根本學不了多少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正常的,但是這種情況也告訴我們通過分層教學是可以照顧到不同基礎的學生的,是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的。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進行不同的教學。適當的分層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全面發展的機會,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分層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師根據班級內的情況,進行客觀的分層,這樣能夠讓全體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從而取得進步;學生取得進步后,自然會有動力去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 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策略探究
不同分層的學生在學習上有著不同的需求,這就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學生、教學目標、備課、課堂教學、課堂提問、課堂習題等環節的分層,從而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一定要摒棄讓學生自由發展的思想。
?。ㄒ唬W生的分層與分組
學生的分層和分組是分層教學的第一步,學生的分層和分組是教師通過平常的考試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把分組進行編號,這樣便于教師的管理。這種的分組方法并不是讓優等生集中,而是通過這樣的分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老師的關注,這樣教師更容易進行教學工作,從而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鍛煉。并且,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是一個恒量,它是會變化的,這就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狀態,隨時進行小組組員的調換,并且要在小組內選擇一位組長,小組組長的選擇,成績不是唯一標準,教師要找到一位說得出來話,壓得住場子的學生,這樣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并且為分層教學的下一步進行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
教師完成學生的分組后,就要為每個小組制定詳細的計劃和目標。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制定一些較為容易實現的目標給這些學生,幫助這些同學樹立信心,打好基礎,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對于中游的學生,為他們制定一些具有拓展性質的目標,為他們更加全面的發展著想;對于成績上游的學生,教師就要制定一些針對性的目標,對于他們的薄弱環節下手,提高他們的難點鉆研能力。比如,教師在講授元素周期表的時候,成績較差的學生的目標就是熟記元素周期表的內容以及族的分類,中游學生的目標則是掌握元素性質隨核外電子的周期性排布所呈現的周期性變化規律,而成績優異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則是熟練應用元素周期表。教師也要為自己制定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有幾個要求,第一,這個教學目標是面對全體學生的;第二,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分層,這個分層是細化的分層,因為只有這樣分層才有針對性,才可以發揮出分層教學的作用;第三,教師在為學生進行目標制定時,一定匹配學生的能力,切忌過高過低,過高打擊學生自信,過低學生能力得不到鍛煉。 ?。ㄈ﹤湔n的分層
一堂課的好壞除了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教師的課前備課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在變相的提醒化學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一定要對教材有個充分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再進行分層備課,根據劃分的幾個小組,結合他們的學習狀況進行備課,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也要有個大致的區別,做到因材施教,這樣一來,教師一定會比往常更加辛苦,花在備課上的時間不在少數,但是相信教師看到學生能夠有所進步,一定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畢竟就算再完美的教學方式,都需要教師的配合才能成事,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是輕易就可以撼動的。
?。ㄋ模┱n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小組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完成學習目標,小組自主探究不但會激起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建立自信心,讓自己逐漸接受化學。
?。ㄎ澹┱n堂提問分層
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也一樣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地引導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時,一定要有教學情境做加持,學生在教學情境當中學習,會更加高效。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問時也要有針對性。對于水平較差的同學,教師可以提問一些名詞概念;對于水平中等的學生,可以提問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幫助中游學生提高薄弱環節;對于成績上游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提問出較高水平的問題,也就是難點重點,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會獲得進步,分層教學的好處就會顯現出來,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課堂提問一直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于化學這種實踐性很高的學科而言,教師會著重準備課堂提問這一環節,這一環節的開展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教師在制定課堂提問環節時,一定要考慮到問題的有效性和被提問對象的可行性。比如,對于勤奮學習型的學生,教師在提問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問題要由簡單到復雜,問題要貼合生活實際,讓他們覺得化學不是遙不可及的,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化學的興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針對學習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一定要提高難度,并且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潛力,讓他們能夠去進行自主探究,去自主學習化學。
?。┱n堂習題分層
在課堂當中,教師一般會留出5~10分鐘通過習題進行課堂知識點回顧,這些習題的特點就是題型簡單,涵蓋知識點較少,沒有綜合類的題目,目的就是為了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在這種課堂下,成績優異的同學經常會不去做題,因為他們做題速度快并且正確率高。在貫徹課堂習題也要分層的思想,因此,教師應在課堂習題當中添加一些較為有難度的選做題,這樣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有題可做,這些題目不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成績優異的同學可以在課下完成,教師也要在課下為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講解。另外,教師也可以讓成績優秀的學生去課堂上為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題目的講解,這不但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組織能力。通過這些分層教學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也能讓學生獲得學習化學的成就感,激發出他們更大的學習潛力。
四、 總結
分層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進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出世,也能為老師的教學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分層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為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提供了工具,從而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提高,從而自主地去學習化學,提高自身成績。
參考文獻:
[1]喬希民,李軍莊,杜衛潔,羅俊麗,劉曉民.基于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數學課堂教學行為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0(5).
[2]張炳生,張東萍.陶行知教學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
[3]李建華,張英伯.英才教育之憂[J].數學通報,2009(1).
[4]孫萌萌.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108-109.
[5]宋元麗.化學教學中分層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170.
作者簡介:
趙佛亮,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148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