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為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吳少華
清人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睕]有統帥的軍隊是烏合之眾,沒有主題的文章就沒有靈魂,沒有生命。毫無疑問,立意是寫作的關鍵。立意是否新穎、高遠、深刻是拉開作文檔次的一個關鍵。那么文章究竟該如何立意呢?
一、反彈琵琶
所謂“反彈琵琶”,是指文章立意時,打破思維定式,對于所需要表現的主題,不是從正面開掘,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從相反的方向探究思考,引出論題,展開論述,從而確立新觀點,闡發新見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往往被人們用來比喻一種堅定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并且這種意向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堅牢難破。但我們一旦運用逆向求異法,便可得出一種嶄新的立意:蠶一生都在作繭自縛;蠟燭在燃燒的同時,內心不住流淚,它的內心充滿了委屈和怨恨。這一立意顯然新穎別致。
有一篇以《歷史,從那一夜開始》為題的滿分作文,作者把筆觸聚焦在司馬遷受刑前的那個“暮秋之夜”,點明“真正的勇敢不是為小事死去,而是為大事卑賤地活著”的主題。這種把勇敢和卑賤放在天平兩端,構思既大膽又獨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然,“反彈琵琶”也不可亂用,對于一些道德準則或傳統美德方面的立意,如“誠信”“勤奮”“孝敬”,等等,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這一點尤其值得考生注意。
二、化大為小
在文章寫作過程中,善文者,雖然選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卻能表現出重大的思想意義。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采用這種寫法,文章通過寫“我”和人力車夫對待“老女人”的態度,表現了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的高尚品格,還表現了自我解剖的精神。如一篇作文中作者選用了兩個材料,一是一個留學新加坡的中國學生,在即將登上回國的班機時,被機場拒之門外,理由是他還有兩本在國家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尚未歸還;二是一個德國的高才生,四處尋求就業機會,卻四處碰壁,原因是他的檔案中記錄了他兩次在公交車上逃票的經歷。文章選用的借閱圖書未還、公交車上逃票兩件事可謂小,然而,從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很大:人文素養與個人發展密切相關,一個人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文素養的積淀與培育。這就探到了事物的本質。
三、比較綜合
現象其實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表現,事物的本質要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大量的現象及其聯系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研究和比較綜合。同學們要善于類推,在剖析事理的基礎上,反映現實生活,從而挖掘出發人深省的本質內涵,推進文章論證的深度。如以“鏡子”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假如你的立意定位在其表面層次――實物“鏡子”上,那么它的層次就不高,思想也不夠深刻,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也會毫無個性可言。如果你的立意定位在“鏡子”的比喻義上,寫出“以高尚的品格作鏡子照出卑劣的靈魂”等深層內涵,那無疑是高人一等的。
四、聯系時代
因高考作文題自身的獨特目的性,命題者往往站在時代前沿,賦予題目時代的特點。所以,如果拿到作文題后,不知道怎樣立意,可以試著廣泛聯系當前熱點。如此一來,很有可能一下子柳暗花明,找到最佳立意。
比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題《雜》,乍一看,確實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如果聯系當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改革開放后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兼收并蓄、文學藝術的百花齊放、人們對個性的呼喚等,我們肯定會眼前一亮,迅速打開思路:國家要想快速發展,必須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人類思想復雜,對同一事物可以發表各種意見,作為領導者,應該善于聽取與借鑒各種意見,等等。
五、由實到虛,開掘本質
這是指選取材料不能僅僅看事物的表象,而應該揭示它蘊含的精神實質。比如有一篇文章寫到兩名記者想測一下“文明國度”新加坡的法規意識,故意闖紅燈,結果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所有的汽車司機都停下來給他們讓路,有的甚至招手致意。他們后來了解到,在新加坡,一旦你闖紅燈,說明你一定有什么緊急的事要辦,因而司機們都讓你先行,這不是交通法規,而是新加坡人長久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作者選取了在新加坡“闖紅燈”這樣一件實事,但并非就事論事,而是進一步發掘這一事實背后的精神實質。所有汽車司機的讓路行動,實際上是“人文素養的約束”,體現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先進的人文理念。這樣,文章就由實到虛,開掘到了本質意義,令人深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72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