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速學習法(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刊編輯部
薇蕾娜?施坦納,瑞典著名的學習方法專家,1948年生于瑞士阿爾高州,曾在巴塞爾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獲博士學位。1998年,他在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極其成功地推出了“十倍速學習法”這一課程。十倍速學習法是針對如何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成績、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進一步開發學習潛能、如何做好筆記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的。該方法為廣大學子提供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讓筆記成為你的百科辭典
對于學習來說,我們主要依據教科書,因為教科書確定了知識的基本框架,但要在框架上添磚加瓦,就非得借助筆記不可了。一本好的筆記必須發揮“百科辭典”的作用,它收錄著你必須知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做出這樣的筆記呢?
采用綜合筆記法
以歷史和地理學科為例,筆記的內容應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預習時產生的疑問;
――老師講課的重點;
――參考書中的相關資料;
――從課外書上找來的資料;
――例題、應用題、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巧妙的解答方法等。
把上面這些內容全部整理在筆記中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綜合筆記法。
要有編輯技巧
要想做好綜合性的筆記,一定要懂得用編輯技巧來處理問題。下面提供幾種編輯技巧供參考,當然,你也可以自己琢磨出一些編輯技巧來。
――二分法
把筆記本分割成兩個區域,一個區域用以記錄自己調查的材料、注意事項、標準答案、解答方式等;另一個區域則專門記老師講課的內容、練習等。具體來說,可以把筆記本分成偶數頁、奇數頁,或者上段、下段,或者左、右兩邊。
――盡量把相同內容記在同一頁
跨頁記錄會使復習時不方便,也影響記憶效果,因此要盡量把相同的內容記在同一頁。
――不能光用文字記錄
要盡量把有關的圖、表等納入筆記中,使學習內容一目了然。
做好目錄和索引
要有效地利用筆記,非得做目錄和索引不可,而且,筆記本的每一頁都要編上頁碼。目錄要體現出具體的章節和頁碼。索引分為幾大項,例如“重要公式”、“重要語句”、“應記住的內容”等,根據學科的不同,擬出不同的條目,整理在最后幾頁。如果出現了新的內容,就立即添加進去,如果筆記本已經寫滿,就另外用紙寫下目錄和索引,貼在筆記本的前后,這樣做出來的筆記,在關鍵時刻一定會派上大用場。
選購好的筆記本
一定要選購好的筆記本。學生時代辛苦編寫的筆記,不僅是應對考試的得力助手,還可以成為終身的“知識之友”。選購好的筆記本,記筆記時心情就會很好,也有利于長久保存。
幾種常見的筆記類型
有人說筆記是學生理解能力高低的測驗表,確實如此。同一位老師講課,學生記的筆記卻有很大的差別。下面列舉中學生筆記的五種常見類型,并分析他們各自的特點。
――速記型
“速記型”是指把老師講的或黑板上寫的全部一字不漏地記下來。
把老師講的內容無一遺漏地記下來,復習起來是非常方便的,不足的是聽課時只顧埋頭抄筆記,往往影響聽課效果,進而影響對筆記內容的理解。
――謄寫型
“謄寫型”是指聽課時在筆記本上隨便記錄,回家后再重新謄寫在另一本筆記本上。
一般來說這種方法用時很多,如果時間不充沛就會影響對知識的及時吸收。但如果只用于不擅長的學科或是打算特別加強的學科中,效果還是可以的。
――重點型
“重點型”是指邊用心聽講,邊把內容的重點整理在筆記本上。
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當場消化”,但其先決條件是預習,否則聽課時容易漏掉重要部分,或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
――雜記型
“雜記型”是指在同一本筆記本里,容納了多種學科的筆記,內容又雜又亂,事后一看,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記了什么。這種方法應盡量避免使用。
――輔助型
“輔助型”是指除了一般聽課用的筆記本外,還備有一本筆記本,把學習過的內容,作重點式的整理,以便事后查閱、回憶?!拜o助型”筆記在學習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提倡。
最佳筆記法
――簡明易懂
以自己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可以用自創的簡語、符號)記錄下來,要簡明易懂。
――標題清楚
筆記本上應有大標題、小標題,要有適當的標記符。復習的時候,只要把重點提列出來,就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復習內容了。
――多元性整理
筆記要盡量做到一科一本,將“預習內容”、“老師講課的重點”、“復習內容”以及有關聯的內容,作多元性的整理,列在同一頁上,思路清楚,又便于查閱。
――享受記錄的快樂
筆記絕不只是老師講課內容的機械記錄,要設法使之變成一種莫大的快樂。例如,可將在參考書上查到的資料、在報刊上查到的資料以及在課外書上看到的有關內容,全部收進筆記里。如此“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整理方法,會使枯燥無味的學習成為興趣盎然的事,你也會“樂此不疲”了。
――借鑒好的筆記方法
不妨向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學習,看看他們的筆記是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編排的。吸收其優點,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及時解決疑難問題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任何疑問,是不是一種好現象呢?
人的大腦要強記某些東西是可以辦到的,但這種強記的知識,到頭來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忘得一干二凈。原因是什么?很簡單,對某件事若不從多角度提出疑問,就算一時記住,也會因為不理解而逐漸忘記。
大家在聽課的過程中,大多會有各式各樣的疑問。如果沒有任何疑問,想必你的學習成績也不會太理想的。
疑問的兩種類型
1.涉及學習重點的疑問。例如,對某一公式的演變不甚了解,就會產生“怎么從那個公式演變成這個公式”的疑問。這一類問題,只要找出原因便可以解決。
2.迷宮式的疑問。例如,“往天空上升的過程中,你會碰到什么?如果繼續往上升,還會碰到什么?最后碰到的又是什么?”――這被稱之為“無窮盡探求型”。又如,“人為什么要活著?”――這叫做“哲學型”。這樣的問題都是無法立刻解決的,如果一直耿耿于懷,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反而會影響學習成績。
所以,提出的疑問要與學習主題有關聯,不可脫離太遠。否則,那些與主題無關的疑問,會使你的思路越來越雜亂,不僅最終一無所獲,而且還會影響你的學習興趣。
多聽、多學、多請教
我們雖然提倡發問,但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向老師發問,應該只限于“實在想不通”的問題,其他的小問題,完全可以找時間與同學們討論解決。
向同學請教的好處很多,既可以從同學那里學到知識,又可以將自己了解的知識教給同學,對所討論的問題加深理解,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在上課的時候,也應該用心聽其他同學的發問,并認真思考。因為對于一般學生來說,課本中關鍵性的問題是大致相同的,對別人的發問用心聽、用心思考,于己也是十分有益的。
不同學科區別對待
老師講完課后,學生們往往還要經歷整理、消化的過程才能真正吸收,但整理、消化的方法,則應該不同學科區別對待。
以數學為例。數學這門課,本質上是要依靠思考去學習的。如果只知道整理公式,或是整理例題的解法和答案,并把這些內容死記硬背下來,不可能真正學好數學。對于數學來說,公式是非背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用公式去解答各種問題”。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握應用公式的訣竅,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像物理、化學這樣的學科中。不過化學、物理類學科,還要和實驗或觀察聯系在一起。而生物雖然也屬于自然學科,但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相比,需要“記憶”的內容比例要大得多。
對于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筆記,要著重于“把重點整理得便于記憶”上。為此,必須對所有的要點做分析,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學習數學、物理時,遇到未做過的題目,只要掌握了公式、定理和應用能力,是不難解決的。但像歷史、地理這類學科,如果是沒有記住的東西,任憑你絞盡腦汁也是會有所遺漏的。
對于語文、英語這樣的學科,向來被看作“必須背誦”的一類,其實并不盡然。以語文為例,除了必須掌握字、詞、句的意義和用法,并把它們牢記在心(這一點類似歷史、地理等學科)之外,還得把這些知識應用到各種場合,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點類似數學、物理等學科)。可見,語文是介于以“記憶為主”的學科和以“理解為主”的學科之間的一門學科。
綜上所述,了解各門學科的特點,然后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整理不同的學習內容要用不同的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整理沒真正弄懂的問題
整理筆記時,應跳過你已掌握的地方,找你不甚了解的部分,將它們一一解決。這是一種對癥下藥的方法,效果顯著。
從另一個角度去整理
在整理筆記時,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對新的內容很有興趣,而在整理學過的東西時,卻提不起勁來。倘若懂得整理的方法,或養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你就會從學過的教材中得到新的啟示,你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入,記憶也將更加深刻。
舉例說明:歷史課中講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是他的主要功績。在整理這些內容時,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如:“中國歷史上是誰第一次統一了全國?他做了哪些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事?”
先抓要點,再抓細節
整理某門學科,不要一開始就去記細小的事,而應先把整個知識體系有條理地整理出來,或是抓住最關鍵的幾個要點提綱挈領。這樣,對這門學科的脈絡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從整體上加以掌握。
自問自答,增強記憶
在整理學習內容時,你可以把教科書中的大標題、小標題改成問題的形式,然后再仔細看書,在書中尋找答案,一旦找到答案,就做好記錄,并牢記在心。
將同類內容加以綜合,整體學習、整理,如果能把最根本的掌握住,那么即使對于其他生疏的內容不做細節的記憶,也可有個大致的了解。因此,可以把眾多同類型的學習內容加以綜合,整體學習。
例如,對于數學、物理的公式、定理,語文、英語的語法等,與其個別記憶,不如根據它們的中心法則,整理出其內在脈絡和規律,舉一反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在考試時,即使忘了某一個細節,只要順著整理時歸納的體系回想,有關內容就能一一浮現。
【下期預告:十倍速學習法(下)】
● 編輯/王一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30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