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息技術教育40年回顧與思考(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 回顧
  粉碎“四人幫”后,北京景山學校開始新一輪教改試驗。其中的一個項目是“一至九年級綜合理科教改試驗”。我參與了此項教改試驗的方案設計和教材編寫工作。
  一至九年級綜合理科教改試驗是借鑒美國的《科學》和日本的《理科》,把理、化、生、天、地等多項科學技術綜合成一門課。
  有學者指出綜合理科開了近期熱議的A-STEM之先河,我同意這一看法。
  我在講學和撰寫的文章中指出,如果說人類胚胎發育過程是人類生命進化史的縮影,那么,人的個體精神發展也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縮影。人類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亞里士多德乃至達芬奇時代,一個學者可能既是物理學家、哲學家、工程師,又是詩人。近代才出現分科,而且越分越細,到了現代,又開始綜合。
  這樣看來,人類個體的精神發展也應該有一個合-分-合的過程。一至九年級學段應該以綜合為主,不宜過分強調分科,必須從“學科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轉軌”(《課程整合是否還要開設〈信息技術〉課》——參見《網絡科技時代》2001年第10期第31頁)。
  1979年,我將計算機的相關知識編入綜合理科教材,同時,為了滿足北京景山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的需要,又編寫了《微電腦學習手冊》《和微電腦交朋友》等計算機教材。
  ● 反思
  早期的計算機教材更多強調的是知識內容的系統性,較少重視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這樣的教材往往單純以線性方式展開教學內容。
  我讀到的第一本關于BASIC的書籍是某科技出版社翻譯的《BASIC語言》。該書大小如“板磚”,重約1公斤。它系統完整地羅列了BASIC的基本字符集、標識符、運算符號、函數、語句。對初學者說來,它簡直是“天書”。當時,十分暢銷的大學教材《BASIC語言》對此做了改編,但仍然是按照BASIC語句的順序展開,如“打印語句”一節,一口氣羅列了11種功能和格式。使用這樣的教材講授計算機語言,類似使用詞典當課本教語文,顯然不適用于初學者,更不適用于中小學生(參見沙有威老師的博客《有了自己的教材》)。
  20世紀80年代初,個人電腦開始批量進入中國,隨之出現了第一期學電腦的熱潮,一些大學開設了青少年計算機培訓班。許多初學者,特別是中小學生反映“計算機難學,枯燥乏味”。原因是依照大學教材,先以大量篇幅介紹計算機的發展、特點與應用,再以一章甚至兩章講解某個操作系統,然后按照語法順序講授計算機語言。這樣一來,十幾個課時過去了,學生還不能在計算機上做一件具體的事情,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難怪這樣的培訓班開始時門庭若市,一兩天后就門可羅雀了。
  我通過編寫《綜合理科》教材,積累了經驗,認識到“教材應該是教學過程的腳本”。教材的編排不僅要考慮學科內容的體系結構,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
  從《微電腦學習手冊》正文第一頁可以看出我們編寫教材時遵循的一些原則和思路。
  1.教材是教程的腳本,應對教學過程做初步設計
  教材不能只是知識的系統陳述,而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對教學過程做初步設計,以便于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做進一步的教學設計。
  例如,《微電腦學習手冊》正文第一頁中“準備知識:1.參觀機房,了解上機注意事項……4.熟記以下單詞”等步驟即對教學過程(既對教師,也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建議。
  2.充分考慮本學段初學者的學習特點,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例如,《微電腦學習手冊》正文第一頁中“實習”第1題,為什么第1題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實際上這也是基于教學實踐并經過深思熟慮的設計——分散難點,因為加號需要同時按SHIFT鍵,減號不需要。
  3.單刀直入,開門見山,讓學生盡快獲得成就感
  依照《微電腦學習手冊》建議的教學步驟,學生很快就能操作計算機完成一些任務,達到開門見山、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增強學習興趣,克服畏難情緒。
  4.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不搞學科本位
  例如,本課出現4個英文單詞,我不僅給出了中文釋義,而且加注了國際音標。給計算機教材中的英文單詞加注國際音標,并不多見。有人說,你這是計算機課,還是英語課?更有甚者,有人指責這樣做是“種自家的地,卻耕了別人家的田”??梢?,學科本位,壁壘森嚴,根深蒂固。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協青少年部、北京教育學院等單位邀請我為他們舉辦的電腦培訓班授課。參加學習的有中小學生也有成人(大多是教師)。他們反映,原來覺得很神秘,上了很多培訓班也沒學會的電腦,居然這么有趣和容易入門。正是因為教學效果良好,中國科協青少年部出資印制了我的講義《微電腦上機手冊》(《微電腦學習手冊》的第1稿),并幫助聯系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了《和微電腦交朋友——中小學生BASIC基礎》(第二課堂用書),此后,又多次發文向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系統推薦。
  數十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我擔任主編或參與編寫的相關教材約二十多套,這些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的編寫體例和原則,為貫徹“學生發展本位”,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提供了素材和依據。
  參考文獻:
  [1]焦寶聰,陳蘭平.博弈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3]田雪.學校變革中創新教育實施的博弈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8(Z4):7-10.
  [4]陳翠榮.從博弈論視角看素質教育實施之困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1):22-26.
  [5]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7):5-13.
  項目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學校課堂教學實驗研究” (ABA15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68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