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學體育課堂的合作學習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標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一理論的提出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樂中求學,在學中取樂”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即合作學習。廣大教師都在積極地探索如何讓學生合作學習。我作為體育教師,不斷地閱讀有關資料,思考體育課上如何進行合作學習。
關鍵詞:中學體育;合作學習;方法
根據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搞好“合作”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中主動構建知識和技能,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得轉變。在中學體育“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既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開發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下面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一下我的粗淺認識。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中主動構建知識和技能,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中學體育“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既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開發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學體育課應如何培養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一般的游戲規則,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表現出一定的合作行為。在體育課上,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反應不一樣。教師應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再加以啟發點撥,讓學生進入嘗試階段,然后進行合作交流。
二、合作交流為主導。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練習中運用所學的知識,相互指導、共同提高,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地投入到練習中去,不僅要練習還要指導,扮演著練習者與指導者的雙重角色。中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有表現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年齡過小,認識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經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讓他們通過體育活動和游戲來逐漸熟悉游戲規則,逐漸理解并服從有關的行為規范,是體育課程的獨特功能。
因此,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一般的游戲規則,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表現出一定的合作行為。在體育課上,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反應不一樣。教師應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再加以啟發點撥,讓學生進入嘗試階段,然后進行合作交流。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練內容的不同、學練目標的需要及學生的條件來選擇。教師將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將樂于請教、積極思考、表現出更多的主動參與性。
三、認可與肯定學生的重要性。
中學生對體育課在體質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雖給予積極的肯定。但僅靠次數不多的45分鐘的體育課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體育課受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的限制,僅教學部分就要占去相當多的時間,雖然教學中也包含有身體活動,但這種活動更多的是為了掌握所學運動技術,課上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項目。而作為中學體育課延伸和補充的課外體育活動,學生在這個時段里有更大的自主權,他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學校的體育設施也為學生鍛煉提供了物質保證,同時也營造出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
由于社會上對一個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評價往往以升學率的高低做為評判尺度,因此高考成為中學各項工作的指揮棒。為了追求高升學率,學校只得將工作重心放于高考科目上,且增加了大量的課業。目前,雖然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就體質健康相關知識宣傳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調查結果顯示,63.3%的城市中學生和73.3%的農村中學生認為學校沒有對他們進行體質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城市初中有41.7%和33.3%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重和很重。農村中學也有51.7%和15%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重和很重,且認為學習負擔很重的城市中學生明顯高于農村中學生。通過媒體的訪談了解到:校領導也認為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為了不辜負學校及家長的期望為了自己的前程,尤其是城市中學生,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在身心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只能將時間和有限精力放于高考科目上,學校和學生不得不忽視不是高考科目的體質健康教育,造成體質健康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
雖然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且認為學生受到了體質健康教育的理性熏陶,并且掌握了進行體質健康鍛煉的技術技能。但體質健康鍛煉習慣的養成僅靠學校單一的教導是難以完成的。學校畢竟只是學生生活的一個時段空間,他不能脫離家庭社會而生存。
四、小結
目前,學校只負責學生在校這段時間的教育,學生出了校門以后如何就與校方無關,形成封閉式教育局面。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一般的游戲規則,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表現出一定的合作行為。在體育課上,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反應不一樣。教師應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再加以啟發點撥,讓學生進入嘗試階段,然后進行合作交流。
由于沒有家庭和社會的參與,學生離開校園后,基本中斷了體質健康教育活動或處于無序狀態,學生無法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術用于家庭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家庭社會未能為學生營造連續進行體質健康鍛煉的條件氛圍,造成學生離開學校也就中斷了進行體質健康的再教育,我們認為除了學校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教育外,家庭對子女的影響也是有權威性的,家長既是子女的首任老師也是子女的監護人。他們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和行為態度和正確的體質健康理念和行為習慣有極大的影響力。
?。ㄗ髡邌挝唬赫憬刂菔械诙袑W)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3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