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如何讀懂詩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忠瑜
古典詩詞浩如煙海,高考語文每年都必考此項內容,題型由客觀選擇轉向主觀表述,命題由一統天下的全國卷到2004年的全面開花,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的命題日臻完善,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詩歌通常是用簡約的語言、豐富的意象和充實的內容傳達多變的情感。學生如果讀不懂詩歌,就不能正確判斷詩歌的內容及情感,做詩歌鑒賞題時就會模棱兩可,難以下筆。所以,要鑒賞詩歌就必須讀懂詩歌。那么,我們怎么讀懂詩歌呢?
一、看題目作者――題目定詩由,作者定詩風。
讀詩,要先看題目,切不可跳過。因為題目或為作者寫作的緣由,或為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場景對象。如2001年全國題,是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胃》,一看題目就知道是送別題材的詩,作者是因為朋友李胃要走,才寫的這首詩。當然,題目中還包含作者當時寫作時的場景,即在“暮雨”中。另外,題目還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喜”字正是作者在這個春夜的情感。
高考在命題詩中最常見的就是“名家的非名詩”。著名詩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其詩歌往往有特定的內容,如陶淵明的歸園之樂,李白的懷才不遇,杜甫的憂國憂民。另外,這一類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風格,如李白憤世嫉俗,詩歌清新飄逸;杜甫憂國憂民,詩歌沉郁頓挫。所以,我們在看到這樣一些詩人的作品時,腦子里就要想象他們的寬泛意義上的寫作內容,常表現出來的一般風格。平時要有意識地識記他們的寫作內容和風格,以便考試時直接套用。
二、看意象煉字――意象表達出情感,煉字表達出的好處。
閱讀詩歌就是要抓關鍵詞。實際上,這些關鍵詞,也往往是一首詩歌的詩眼。這里的關鍵詞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為表達感情所選取的外在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詞;二是作者在組織意象的時候,一些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使用。這兩個方面是讀懂詩歌的要素,這些重點詞讀不懂,就很難說讀懂了詩歌,也就談不上分析技巧,評價思想。同時,這兩個方面又是高考命題者考查的地方,是解題的要素。
詩歌中意象表達情感、塑造形象的比比皆是,如“菊”表達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隱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鄉”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楊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別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同詩歌名家一樣,大家也需要對這些意象進行理解意義上的識記,即通過理解這個意象是什么特點,為什么會表達這種情感來識記。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讀懂詩歌,另一方面再遇到考試意象的題目時,就可直接套用“表達的術語”。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許多詩中都有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感,更妙的是“吐”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亮落下,太陽升起時的動態美。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
三、看語句表達――顛倒語序、省略句子成分有利于更準確讀懂內容。
閱讀詩歌要注意體會詩歌的語言。如果說,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思想是一首詩的靈魂的話,則這首詩的語句表達就是它的外衣。
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的語言特征,即要讀懂“詩家語”,懂得對詩歌的變形。這是詩歌鑒賞的基礎,同時也是高考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梢哉f,搞不懂詩歌對語言的常見變形,就無法讀懂詩歌,更談不上做好高考詩歌鑒賞題了。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形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案淖冊~性”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這里重點談詩歌變形的另外兩種形式。
由于聲律的要求及修辭上的特殊要求而顛倒語序,我們要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如主語后置的典型。崔顥的《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币饧础扒绱ǎㄇ缋实脑吧希h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凄凄”,“漢陽樹”和“鸚鵡洲”置于“歷歷”、“凄凄”之后,看起來好像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根據詩詞所提供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歌獎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泵髅魇侨瑔柎?,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蘊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猶如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四、看詩后注解――想象詩歌背景,聯系當時現實。
詩歌鑒賞題有時有注解有時沒有。而一首詩歌題,一旦給了注解,往往有重要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紹作者這時所處的環境,詩歌寫作的背景;二是解說重點字詞、典故,消除閱讀障礙。但無論哪一種,都要在讀完整首詩后,回過頭去,結合詩歌本身細細閱讀注解。
另外,古典詩歌用文言文寫成,而古代往往是一字一詞,并且常常一詞多義,還有許多的古今異義詞,所以,要讀懂詩歌,我們還要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如《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可憐”不可解作“憐憫、同情”;“低眉信手續續彈”中的“信”乃“隨意”之意;“自可斷來信”中的“信”是“信史”之意。這些是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否則理解起來就是一句空話。
總之,讀詩歌時,只有結合古漢語知識,從生活出發,不生搬硬套,才能合理把握詩歌中潛藏的情感變遷,在詩歌描繪的事物中發現詩人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情感流程,進而更加透徹地讀懂詩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8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