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范院校環境教育創新模式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潤秀
摘 要:高師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終身教育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教育模式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志碼:A
章編號:1002-0845(2007)02-0019-02
環境教育的立足點在于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受教育者綜合環境素質的培養。環境教育的焦點已從“人與環境”轉向“環境與發展”,具有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特性。
高師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師范生形成綜合環境素質,包括環境意識、環境知識與技能、環境價值觀與態度,最終形成有益于環境的行為模式,并積極投入到實施基礎環境教育的行動中。環境教育的目的最終落實在學生的行為模式上,即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受價值觀和態度的支配,運用所掌握的技能作出有責任的、有利于環境的行為。
(一)探索創新的高師環境教育教學內容
環境科學與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系,且文理交叉,涉及眾多學科,不同學科應有所側重。但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概念應當成為教學內容的主線。
1.環境教育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準繩。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也就是形成一種個性化的教育觀。環境教育的創新觀點,就是從單純的針對環境問題的教育,轉變為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關系的教育,把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環境教育的準繩。
2.環境教育要及時反映學科前沿發展狀況。
當前,學生對層出不窮新的環境問題和人類應對環境問題的措施的關注程度與日俱增,教師要通過自己搜集資料、博覽群書、學術交流和課題研究,將學科進展、發展方向和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融入課堂,及時充實與更新教學內容。以區域環境分析為突破點,幫助學生了解當今環境的熱門話題和發生在身邊的環境事件,掌握環境研究的方法與評價能力。
3.環境教育要將科學精神、思想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人類認識環境與發展問題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教學要非常注意對那些雖已成為歷史,但至今哪怕是當時曾造成影響的環境理論、環境事件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剖析,尤其是對那些當今被認為是錯誤的,但曾經推動歷史進程的環境理論、環境事件及研究方法進行認真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環境倫理是環境教育的終極。
據調查資料顯示,環境教育的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對環境科學知識掌握多少,更重要的是源于教師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和環境倫理道德水平。環境倫理道德觀應是環境意識的核心內容,獲得環境科學知識易,樹立環境道德觀難。目前已有的環境教育教材,涉及自然科學知識較多,而環境道德觀、環境倫理學的內容明顯不夠,環境科學同樣涉及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如哲學、倫理學、文學、史學、社會學等,這些學科往往更重視倫理道德因素。此外,從人文學科的角度探討環境問題,更能看到其本質原因,對確立環境倫理道德觀是非常有益的。只有樹立牢固的環境倫理思想,才能使師范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自覺持續地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5.教學理論創新是持續開展環境教育的基礎。
環境教育教學理論應主動適應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師范生未來從事基礎環境教育奠定基礎。目前,基礎教育中的環境教育主要采取滲透教育的方式。對不同的學科和同一學科的不同教學單元和內容,滲透教育應有不同的特點,美國威斯康星州公共教育部于1985年頒布的《環境教育課程指南》中,建議以下列八個步驟來進行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滲透:①選擇適當的環境主題。②選定教學科目及單元。③發展環境教學目標。④編制環境教育的教學內容。⑤發展新的教學過程。⑥增加新的過程技術。⑦增加新的教學資源,以進行新的教學活動。⑧收集有關活動素材及建議新的教學活動主題。
(二)探索創新的高師環境教育策略
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應有別于一般的學科教育,更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應將環境教育看成是師生共同探討和研究,并且以學生為主體的一門課程。基于上述原則和設想,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探索創新的教育策略。
1.加強國際盧卡斯環境教育模式的應用。
環境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環境科學充滿了新鮮、富有活力、先進的科學內容,教學過程也應活潑、生動、形式多樣。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采用傳統教學中的講授外,多應用師生課內外互動、演講―討論式、引導―發現式、指導―自學式和暗示領悟式教學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大力推廣實地考察、實驗模擬和程序教學法,建立環境教育的教學、研究基地,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實施在環境中、關于環境、為了環境的國際盧卡斯“三元一體化”環境教育教學模式。
2.精心設計情景,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通過使學生面對真實的或模擬的與環境理論和實踐課程內容有關的問題情景,誘導學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論創造性解說,以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迅速反應能力及創新精神。
3.創設兩難問題,鼓勵學生思考。
在環境教育中,存在不少環境兩難問題,此類問題均沒有絕對的統一答案,這種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深入思考,提倡解決問題途徑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4.與潛在課程相結合,發揮學生創意。
學習的主體逐漸由學生取代,創建學生環保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如舉行環境專題辯論賽、環境知識搶答賽、舉辦環境宣傳主題班會、展覽環境宣傳手抄報、編撰環境專輯、輔導環境小論文、舉行環境問題漫畫賽和攝影賽等,還可以出版環境宣傳刊物和舉辦環保文藝晚會,讓具有不同才能的學生各顯身手,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來學習環境知識、宣傳環境保護。
5.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任何一本教科書都存在失之偏頗的地方,因此要千方百計地彌補教材的不足。一方面可以作業的形式安排學生自己搜集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另一方面則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信息量大的特點,在課堂中以多種媒體形式輔助教學;另外,在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指導師范生開展基礎環境教育研究,使學生持續提高環境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
6.完善環境教育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環境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要學生知道學什么,學會怎樣去做,并能付諸環保行動。即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喚起受教育者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和理解力。所以課程中實踐部分的成績允許學生為了求得高分而重做,且不限次數??荚嚳蓢L試開卷形式,允許學生帶自認為最重要的材料。
(三)探索創新的高師環境教育途徑
1.全方位滲透,多學科開展。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科學,環境教育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作為地球環境教育主渠道的地理學科之外,還有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中所涉及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原理、環境污染機制和環保技術等;政治、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科中所涉及的環境法律法規、環境倫理道德、環境質量的歷史變遷以及環境審美教育等。因此,建議相應的專業也都能開出具有本專業特點的環境選修課,或確立在本專業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的方案,使各專業人才都能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
2.環境教育應在人的一生中持續進行。
環境教育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它需要人們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技能認識環境。環境教育必須持續地貫穿于人的一生。作為高等師范院校,肩負著既對未來教師進行環境教育,還要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
3.加強環境教育網絡建設。
網絡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學生、社會各界人士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時間等,通過網絡攫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師范院校校園網上也應有環境教育的一席之地,以更好地起到學習與交流環境教育教學經驗的作用。
4.創建“綠色大學”。
所謂“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思想落實到大學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核心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綠色教育、綠色科技、綠色校園。大學綠色教育包括對學生環境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環境意識、環境倫理道德,并通過他們影響和提高整個社會的環境意識。加強綠色教育不僅應該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中得到體現,還應該把綠色理念貫徹到整個教學工作中去,更應該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校園文化,營造綠色教育氛圍。創建綠色大學能夠使師范院校在持續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中,培養支持基礎教育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師范生。
參考文獻:
[1]盛連喜.楊淑華.高師院校非環境專業學生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環境教育,2004(7):12~14.
[2]陳濤.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大學教育探討[J].環境教育,2004(11):12~13.
[3]姜乃力.高等師范院校環境教育的目標及實現途徑[J].遼寧教育研究,2004(9):58~60.
[4]祝懷新.環境教育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5]李文翎.構建環境教育創新模式[J].環境教育,2000(4):3~4.
〔責任編輯:呂增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47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