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對稱視域下家庭教育中的人際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范良展
摘要:從解析“信息對稱”概念人手,論述重構信息對稱環境下以信息認知對稱為目標的家庭教育“主體間性”關系,通過分析家庭教育中的人際角色及其特征,提出從長輩角色的角度論述家庭教育人際關系的重構策略。
關鍵詞:信息對稱;家庭教育;人際關系;主體間性
一、“信息對稱”概念芻議
綜合學術界現有的使用“信息對稱”概念的研究來看,筆者總結認為“信息對稱”概念包含了兩層深意:一是信息社會的數字化環境提供了平等獲取信息的機會,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從而促成了信息對稱環境;二是指信息關聯方對信息認知的程度是對等的,強調在平等獲取信息的基礎上人們具有掌握信息的同等水平。然而個體之間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等諸因素導致的差異,使其雖然共處于信息對稱環境下,卻仍然可能出現信息認知不對稱狀態。由此可見,這兩層含義是逐步深入,信息對稱環境是信息認知對稱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靶畔⒉粚ΨQ理論”還強調不對稱信息是一種常態,是必然,對稱則是動態偶然的。在教育領域使用“信息對稱”概念涉及了以上兩個層面,前者是教育信息化創建的教育信息對稱環境,后者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具有對稱的教育信息認知。
二、信息對稱環境對傳統家庭教育中“人”的影響
家庭作為社會的構成單元,是實現個體初級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對個體社會角色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這個概念清晰地說明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即家庭教育中人際關系的特殊性,它不僅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還有著特殊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中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具有血緣或擬血親關系、最親密的情感關系和法定的親子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之上,具有教育取向的家庭人際關系。傳統家庭教育中的人際關系是父母與子女兩極化單向傳播關系,長輩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權,晚輩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單一單向的,所以家庭教育呈現出家長專制,主一客體分化、作用的特點。
隨著個人計算機和通訊電子信息技術進入家庭,家庭信息系統為家庭各成員創建了信息對稱環境,使他們具有獲取信息的平等權利,從而打破了傳統家庭教育信息的分布形態,對傳統家庭教育中“人”及其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信息對稱環境對個體發展要求的影響。二是信息對稱環境對家庭教育權威的影響。三是信息對稱環境對家庭教育信息分布形態的影響。信息對稱環境打破了權威,促使家庭教育信息分布多元化,而且新知識更趨向分布于年輕一輩當中,從而使基于信息對稱環境的家庭教育出現了文化“反哺現象”。
三、信息對稱視野中家庭教育的人際關系重構
(一)重構取向。信息對稱視野中的家庭教育人際關系,是以信息對稱環境為基礎,以信息認知對稱為目標,建構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家庭教育人際關系。所謂主體間性“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統一性?!敝黧w間性首先肯定了“主體們”的存在,即在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主體關系中,不存在純粹的客體,每個人都是主體,打破了傳統“主一客”體的關系性質。其次主體間性是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主體間性實質上是人的主體性擴展,其本質仍是主體性的一種表現?!痹俅沃黧w間性強調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即主體間性生成于交往實踐之中,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造者,并且通過對相互間關系的塑造來發展個人主體性。
由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人際關系的主一客體二分思想十分深入,在重構過程中內在地要求以主體間性為價值取向,有利于建構家庭成員間的共生性教育關系。主體間性關系是一種新的思路,其內涵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第一,主體性意味著雙方的共同了解,不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著交往雙方的彼此承認。承認他我和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權利;第三,它意味著交往雙方人格平等和機會平等,反對強制和壓迫;第四,它意味著墨守共同的規則,交往雙方必須遵守共同認可的規范;第五,它意味著主體和自然界的和諧?!?
(二)人際角色分析。家庭教育中的主體們既存在教育關系又存在不可替代的親子關系,所以根據家庭成員間的撫養監護關系以及個體成熟的差異特性,家庭教育的人際角色主要分為長輩角色和晚輩角色。家庭教育中長輩角色擔任著認知、評判、指導等主要工作。作為成熟的個體,長輩是社會價值觀、信仰與社會行為的直接傳播者和體現者,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育者。長期以來,長輩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其主體性得到了廣泛的肯定和發展。然而家庭教育中晚輩的主體性不可忽視,雖然晚輩多是心智不成熟的個體,但他們具有自身的特點,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信息對稱環境下,長輩與晚輩之間獲取信息對稱,使得兩者的信息分布差距不斷縮小,晚輩角色的主體性特征不斷顯現。信息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急劇加快,晚輩能夠更快地掌握使用信息對稱環境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具備了對一些新事物、新知識快速認知的優勢,致使得現代家庭教育中不斷涌現“文化反哺”現象。所以長輩與晚輩都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在家庭教育關系中長輩與晚輩之間存在著“主體一主體”關系即主體間性關系。同時肯定了長輩角色的主體性與晚輩角色的主體性,對于重構家庭教育中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關系的特征。(1)平等性。平等性首先肯定了家庭教育中每一個人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教育交往時應該相互尊重。在信息對稱環境的支持下每一個人的教育傳播機會平等,不僅受教育機會平等,表達、解釋和傳遞教育信息的機會也平等。(2)交互性?;谄降鹊募彝ソ逃穗H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交往是一種交互性的活動。個體的發展不是來自外在的單純作用,也不是源于自身的潛能發掘,而是一種相互作用不斷生成的。(3)理解性。持續健康的交互對話需要理解,理解在家庭教育交往中發揮了主要作用。(4)發展性。發展性是重構家庭教育人際關系的目標和支點,家庭教育主要以發展家庭成員的道德情感、價值取向、人格認知為目標。
四、家庭教育人際關系的重構策略
(一)樹立新型的家庭教育觀念。長輩的教育觀念是重構家庭教育關系的起點。所謂觀念就是人們處理事物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它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和行動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內容和目標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家庭教育環境的信息化發展,促使長輩不斷認識到晚輩的主體性特征,反思其教育問題,更新施教觀念。另一方面,長輩還要樹立終身教育理念,勇于接受新的價值觀和新技術、新知識,放棄傳統的“父道尊嚴”思想,積極融入后喻文化,與晚輩建構良好的互動交往。
(二)重新理解“長輩權威”。家庭人際關系受到社會、心理、倫理等方面的制約,形成了獨特的家庭生活特性。由于社會法律、種族倫理、生活需要以及先驗知識建立起來的“長輩權威”,不會受到信息對稱環境的致命性影響。然而家庭教育中的“長輩權威”不是專制,而是長輩合理使用以加強親子主體間性關系的工具。長輩的管教方式應有利于晚輩對長輩正確指令的認同、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和晚輩身心健康成長。
信息對稱環境對個體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年幼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出現了新的問題?!伴L輩權威”的工作重心應轉移到幼兒社會性及道德發展。幼兒期是個體認知發展中形成基本道德判斷的時期,依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幼兒頭腦中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準則概念,他們判斷自己行為好壞的標準是“自己行為的后果,是得到權威的贊賞還是遭到懲罰”。因而,家庭教育中“長輩權威”的正確指導對處于“他律”階段的幼兒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角色轉換意識。長輩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之間應建立角色轉換意識。一般來說,長輩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監控者,安排各項家庭生活事宜,照顧晚輩的日常生活和起居,撫養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而家庭教育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是主體間性關系,即家庭各成員都是完整的個體,不是控制、引導的對象。所以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在家庭教育中都是平等的。在現實生活中,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家庭中發現的許多事件既是家庭生活的領域又是家庭教育的領域。在這些交集的家庭事件中,長輩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促使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能夠從生活中的監控者與被監護者,順利轉換成教育中互尊互助的發展共同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2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