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民樂,新境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鴻宇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它集中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所以民族音樂必然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素質培養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的音樂教育卻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與沖擊,校園里傳唱的流行歌曲也導致課堂上學生對傳統的民歌毫無興趣。然而國家新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使學生得到美育的熏陶,所以音樂教師必須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通過創造多點比較來創設疑點,以激發學習“內驅力”
亞里士多德曾說:“創造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了疑問,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發人深省的難題和問題。”學貴有疑,老師設疑,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多方位的獨立思考。
比如可以選擇流行歌曲《暗香》與陜北民歌《蘭花花》,將這兩首歌曲作簡單的比較,尋找不同點。通過聆聽,學生可以感受到《暗香》是一首極具流行特質的流行歌曲,旋律通俗,容易上口,傾訴性極強,風格迥異,但沒有地方色彩,而《蘭花花》則是有明顯的濃郁的地方氣息的傳統民歌,旋律跳度較大,優美開闊,隨歌詞變化曲調也有所改變,形成分節歌形式,純屬自娛自樂,抒發內心情感。分析不同點后,和學生一起討論流行歌曲為什么廣為流傳,結論是流行歌曲是有朝氣的年輕人做它的聽眾,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大力宣傳,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和技術性,但要流傳下去,就要經受時間和諸多因素的考驗。民族音樂只是靠口耳相傳,然而它接受了時代的考驗,是因為它凝聚著民族的精神、意志有著較深的內涵。流行音樂無論多現代,它依然受民族文化的影響,目前有很多的流行音樂在創作中與民族音樂結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歌曲《纖夫的愛》、《又唱瀏陽河》等;搖滾歌手鄭均創作的歌曲把藏族、云南少數民間音樂曲調與搖滾樂相結合,深受大眾歡迎。
二、打破“思維定式”,培養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發散思維是思考者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從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多觸角、全方位地尋求與探索新的多樣性的方法與結論的開放式思維。
對于一些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民歌,在欣賞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聽相關民歌、描述該地區的地域特點和風俗習慣,之后學唱民歌,最后創作民歌,這樣,不僅讓同學們理解民歌特點:地域性、即興性,而且能讓同學們感受到音樂創作的樂趣。
比如欣賞我國陜西民歌《趕牲靈》,先聽錄音,然后讓同學們說出歌中所表現的內容:一位開店的婦女站在曠野的路旁期待著自己的情人――趕牲靈的腳夫――歸來。大多數同學都能說出曲目屬于陜北民歌。讓他們說一說陜北一帶的地理條件和民風民俗,教師作適當補充:“歌詞直白、樸素,感情真摯,旋律由上下兩句構成。上句句幅寬闊,音調上下否動好像陜北起伏的高原,下句的旋律較上句有所提高,給人以起伏跌宕的感覺。伴奏中模擬馬蹄的節奏聲,給人以一種熱切的期待感?!苯又鴮W唱歌曲,并讓同學們自己創作歌詞,上臺表演。這樣的發散式教學不僅讓同學們熟悉了曲目,復習了地理知識,而且使同學們發揮了創造能力與表現才能,一舉多得。
另外還可以將課堂延伸,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各種課外音樂活動。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民族聲樂小組,器樂演奏會,民族聲樂歌曲比賽,校園廣播,等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多觀看一些民族音樂演出,以此來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多方位提升教學效果
實驗心理學家蘇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就是說,如果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在多種感官刺激下學生獲取的信息量,要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多得多。
電腦音樂系統進入音樂教學領域必將對現行音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產生全方位的沖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例如可以利用課件進行二次創作。經過電腦音樂制作加工的音樂課件,豐富多彩,學生很快就能學會、學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變化,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保持在高漲的狀態,對每一次的練習都很期待。
如在欣賞民族器樂曲時,可以采用現代的多媒體與視聽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視聽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已經滲透到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我們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幾盒磁帶里,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賞《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時,我們可以結合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手段,使學生在出聲入畫的音樂情境中,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增強音樂的感受能力。
總之,音樂歷來被各民族視為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它是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是民族智慧的發源地。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更應該注重民族音樂文化。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音樂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周密教學,為我們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努力,開創21世紀音樂教育事業的新紀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1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