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海明威《永別了,武器》敘事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曉霞

  摘 要: 海明威是20世紀著名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永別了,武器》作為他舉世聞名的一部力作向讀者展示了他精湛的敘事藝術。本文從敘事情境,敘事聲音和距離、敘事時序三個方面詳細地剖析海明威的小說的敘事策略。
  關鍵詞: 海明威 《永別了,武器》 敘事策略
  
  一、引言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紀著名的作家,1954年,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得獎理由是“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發表于1929年的《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舉世聞名的一部力作,標志著海明威的思想和藝術均已走向成熟,也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小說,主要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青年軍官亨利,他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在意大利前線相識并邂逅,二人情投意合,關系日益密切,不久凱瑟琳懷孕了。亨利傷愈歸隊,不料在一次撤退的途中被誤認為是德軍奸細而被意軍逮捕。他在被處決之前伺機跳河潛水逃跑,到米蘭找到凱瑟琳,一起流亡到中立國瑞士。他們向往和平安寧得生活,可戰爭阻礙了他們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最后凱瑟琳不幸死于難產。作為反戰題材的作品,它深刻地描繪了戰爭給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創傷。
  文學在人類精神生活中具有自我治療和拯救的作用。海明威1918年入伍后以救護隊司機的身分來到意大利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幸身受重傷,并因此患上了失眠癥。他根據自己在戰場上的親身經歷寫出了這部小說,可以說他“一生的創作說為抗拒個人所道遇的生理和心靈創傷、尋求自我治療的生動案例”。①海明威通過高超的敘事藝術向讀者描述了一戰中和一戰剛剛結束后的生活,對人物心理復雜性作了極為生動的描寫。
  二、《永別了,武器》的敘事策略
  (一)敘述情境
  奧地利學者斯坦澤提出了“敘事情境”的概念:“構成敘事情境的要素有三項,即敘事人稱、敘事聚焦、敘事方式。”②海明威對敘事人稱、敘事聚焦、敘事方式極其敏感,在小說中高超地變化著這些影響敘事效果的要素。
  在敘事人稱方面,海明威利用了各種人稱的優越性,小說行文的進展是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的,“我”既是敘述者,又是主人公。海明威在第一人稱中融入了兩種自我:“經驗自我”和“敘述自我”,這兩種自我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復雜的戲劇張力。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受傷,得到漂亮的美國護士艾格尼斯的精心護理,兩人產生了愛情,這是海明威的初戀,一輩子刻骨銘心,他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一定要把這段純潔的感情寫出來,于是用第一人稱揮筆寫下了《永別了,武器》。海明威的情感經歷使小說增添了不少藝術感染力,假如改為第三人稱敘述,那么他那郁積于胸的強烈的感情熔巖無法一吐而快,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也要大為遜色。海明威在第一人稱敘述中融合了兩種自我――“經驗自我”和“敘述自我”,這兩種自我有時是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請看《永別了,武器》中第七章的結尾:“我走出門,突然覺得寂寞空虛。我本來把來看凱瑟琳當作一件很隨便的事,我甚至感到有點喝醉了,差不多完全忘記要來看她了,但是現在我見不到她,心里覺得寂寞空虛?!边@里出現了兩個“我”,一個是本來的我,即“經驗自我”;另一個是敘述自我。同時小說中,還有多處人稱的巧妙轉化,如凱瑟琳難產要死了。他懇切地向上帝禱告,挽救凱瑟琳的生命,一連用了十一個“求求你”(Please,Please),亨利急切的心情呼之欲出,只要能救她一命,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他也愿意,“我什么都答應”就是這種心跡的最好表白。第一人稱“當事人”類型敘事情境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達到拉大敘述距離或拉近讀者閱讀心理距離的目的,從而收到很好的敘事效果。
  聚焦就是描繪事情和事件得特定角度,也就是用什么人的口吻來寫。海明威主要在《永別了,武器》中用了內聚焦,并輔之以外聚焦,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敘事方式上,海明威采用“展示”的敘述方式,盡量少用“講述”得敘述方式。為達到“展示”的效果,作者采用最多的是對話,并且在敘事過程中注意細節描寫和對具體事物的刻劃;但是海明威也不完全排除“講述”,講述和展示不過是他為了達到有效敘述的手段,它們相互補償。在小說的第一章:“那一年的晚夏,我們住在村莊一棟房子里,望得見隔著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圓石子和漂石,在陽光下又干又白,清藍明凈的和誰,在和道理流得好快。部隊打從房子邊走上大路,揚起塵沙,灑在葉子上。樹干積滿塵埃;那年樹葉早落,我們看著部隊在路上開著走,塵沙往上飛揚,樹葉兒給微風吹得往下掉墜,軍士們開過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葉?!痹谶@里,行動后的“我”敘述行動中的“我”當時所看見的景象,雖然行動后的“我”的思想同行動中的“我”已經不同,但是并沒有評論,讓讀者完全跟著行動。因此,海明威在寫作中對人稱、聚焦、方式具有天生的敏感,他不斷地變換著這些影響敘述效果的要素,在不知不覺中,實際上已經很好地為敘事學提供了實踐的佐證。
  (二)敘事聲音和距離
  敘事聲音就是敘述者的聲音,敘述者不是真實的作者,他可能是隱含作者,也可能是故事的主人公。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與敘述者之間也保存著一種張力,但是海明威巧妙地縮短了他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在小說中,敘述者的聲音被包含在隱含作者的聲音之內,因而使其信息的傳達復雜化了。《永別了,武器》的驚人特點之一就是海明威如何巧妙地逐漸縮短了他本人與亨利之間的距離,以及他是如何用敘事表示亨利的變化的。小說中亨利始終從行動的時間說話,心理的變化也與行動同步,他不自覺地記錄了自己的經驗,以及他的信仰判斷。這樣讀者在一開始就對他報以同情,同時因為敘事視角的限制讓讀者參與了很多的推理,使讀者深刻地了解的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的破壞性,從而強化了海明威的反戰主題。此外,亨利和其他四位人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認知距離,亨利與他們之間的價值距離或近或遠。隨著凱瑟琳的死去,亨利放棄了他企圖為之獻身的四種理想,因此他走向迷惘之路具有必然性。
  (三)敘事時序
  敘事時間涉及故事時間和敘事的時間,海明威對敘事時間非常敏感和講究,他善于調配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的關系,不斷使用快慢敘速、零敘、停敘、平敘等手法,使敘述時序千變萬化,從而形成其獨特的敘述節奏?!队绖e了,武器》總體上是順序,但是也使用了“時間倒錯”,在進行“時間倒錯”時巧妙地穿插“倒敘”和“預敘”。時距包括省略、場景、停頓和概要。海明威嫻熟地把握了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關系,使得小說的節奏快慢相宜。
  《永別了,武器》第三十章,部隊撤退時,經過農村里的倉房,亨利躺在干草堆上百感交集:“干草味很香,我躺在倉房里的干草堆上,好像是退回到了年輕的時代。年輕時我們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氣槍打歇在倉房的高高的山墻上的麻雀。那座倉房現在己拆掉了,有一年他們把鐵杉樹林砍了,從前有樹林的地方只剩下一些殘樁、干巴巴的樹梢、枝條和火后的雜草?!雹圻@一段倒敘只是追憶年輕時的情景,并沒有接續到第一敘事,用今昔對比――過去干草堆充滿了情趣,而今成了一堆廢墟,以此來表達譴責戰爭破壞性的主題。
  在《永別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凱瑟琳癡情于亨利,凱瑟琳在他們第一次分別的時候送給亨利一個護身符圣安冬尼像,在第八章中:“圣像吊在我的軍裝外,我解開制服的領子,解開襯衫的領頭,把它塞在襯衫里面。車子開著走時,我感覺到那小鐵匣撞在我的胸膛上。隨后我便完全忘掉它了。后來我受傷,它也丟了。大概是在一個包扎站里給人家拿走了。”④顯然圣像的遺失是后來發生的事情,至少要到第十章才敘述,而海明威提前敘述了。這個直接預敘在小說中似乎是個不祥的預兆,護身符丟了,守護神沒了,預示著悲劇,最后凱瑟琳死于難產,應驗了前面的預兆。它的作用是為下文打下了伏筆,為讀者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增強了閱讀的心理效應。
  與上例相類似的是當他們在米蘭醫院里熱戀的時候,有一天下雨,凱瑟琳心事重重地說:“我怕雨,因為我有時看見自己在雨中死去?!雹葸@是個預感,在小說中也是個暗示性的預敘,果然后來凱瑟琳死于雨天,作者已經提前暗示了悲劇性的命運,在文本結構上具有鋪墊、前后照應的作用。
  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通過自己獨特的敘事策略達到了深化主題的目的,他的卓爾不群的敘事藝術特色,以及他的作品產生了持久深遠的影響力??傊?海明威的敘事策略是理解他的影響深遠的作品的關鍵之所在。
  
  注釋:
 ?、偃~舒憲.海明威的創作動力與《永別了,武器》[J].江西社會科學,2004,(02).
 ?、诹_鋼.敘事學導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63.
 ?、哿忠山褡g.海明威文集?永別了,武器.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239.
  ④林疑今譯.海明威文集?永別了,武器.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51.
 ?、萘忠山褡g.海明威文集?永別了,武器.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40.
  
  參考文獻:
  [1]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海明威著.林疑今譯.海明威文集永別了,武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葉舒憲.海明威的創作動力與《永別了,武器》[J].江西社會科學,2004,(02).
  [4]曹波.讓敘事者站在故事之外――論海明威《永別了,武器》中的敘事策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05).
  [5]馬琳.簡析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的寫作語言[J].社科縱橫,2006,(09).
  [6]汪洋.淺議《永別了,武器》中的敘事藝術[J].時代人物,2008,(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62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