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等農業院?!掇r業環境保護》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田 俠 鄭慶柱

  摘 要: 鑒于農業高校在《農業環境保護》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方法陳舊、輕視實踐環節、教學效果較差等現象,本文作者研究了集網絡、多媒體教學于一體、加強實踐環節、調整完善授課內容等教學改革,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檢驗教改效果。學生普遍認為效果顯著,此教學改革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 《農業環境保護》 教學改革
  
  一、前言
  
  《農業環境保護》闡述了各種農業污染的現狀與防治對策,重點培養學生從事農業環境保護研究和解決實際農業
  環境問題的能力,它已成為許多高等農業院校面向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開設的必修課。
  目前,很多高等農業院校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仍采用講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為主的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問題只能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授課內容和加強實踐環節來解決。筆者根據三年的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討和創新,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檢驗教學改革效果,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看法進行調研。調查問卷涉及學生對四項教學改革的態度及效果,采用抽樣調查法,研究對象為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04級學生。以花名冊為抽樣框,進行隨機抽樣,樣本數為150,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98.5%。調查問卷均為自填式,組織學生以匿名方式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2008年4月。
  
  二、教學改革內容
  
 ?。ㄒ唬┏浞掷镁W絡教學
  網絡資源現已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通過網絡尋找農業環境保護發展的最新進展,搜集我國優秀農業環境保護地區的基本資料做成網頁,并瀏覽與農業環境保護相關網站,把做好的網頁和收藏好的網址鏈接做成小網站,上課時針對所學內容留給學生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瀏覽教師制作的網站,把有用的資料歸納整理發在論壇上,每節課后教師通過“廣播”形式點評學生的帖子以便學生形成全面正確的結論。每兩周在網站上帖出一些關于農業環境保護知識的習題,使學生更好地消化課堂知識[1]。教師公布自己的電子信箱,便于學生課下與教師交流。調查問卷反饋情況如表1所示,學生對網絡教學有很大興趣,滿意率達83.71%,認為網絡教學方便快捷,便于溝通。但是這種教學需要學生的電腦擁有率較高,對少數沒有電腦的學生而言這種良好的教學效果無法體現,因此有3.70%的學生表示較不滿意,沒有學生表示不滿意。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課堂教學采用動態的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在原有基本課件設計的基礎上引入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環保經驗,利用照片、動畫、視頻等素材剖析發達國家農業環保的特色,以及各國采用先進技術和措施后農業環境有所改善[2],同時對比我國農業環境保護所采用的政策和舉措,闡述我國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課堂上我們介紹最新的國際農業環保知識與進展,以及我國生態環保型效益農業和農業經濟發展狀況[3],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為學生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每過一段時間把每章復習重點內容歸納制成網絡課件,便于學生鞏固和復習。與傳統的黑板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有著更大的優勢,調查結果顯示,滿意率為85.19%,學生普遍認為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改變了以往死板僵硬的上課氣氛,提高了授課效果;但同時也有11.11%的學生感覺一般(見表1),反映信息量增大,上課做筆記的時間減少,因此不得不增加課下學習時間。
  
 ?。ㄈ┘訌妼嵺`環節的學習
  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在教育實踐中生成的[4],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對農業知識的了解也僅限于書本。加強實踐環節,讓學生接觸農村,獲得鮮明真實的印象,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本內容。教育實踐的形式應是多樣化的[4],加強《農業環境保護》課程的教學實踐,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基本農業環保實驗,如農田灌溉污水內有機物監測、農田土壤內重金屬定量分析等,另一方面要經常組織實地考察,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考察中,教師要注意前期準備,設計考察題目和步驟;中期認真督促,做好記錄;后期作好總結,認真分析[6]。如進行學校所在區域內農業環境保護狀況調查,到周邊農村進行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農田畜禽糞便污染監測等。在實際觀察和觀測的基礎上分析環境、評價環境和預測環境,組織學生撰寫有關農村環境問題的總結報告或課程論文。我們組織學生去山東省萊陽市參觀龍大集團養殖事業部有機肥廠,通過觀察生產流水線,讓學生認識農村畜禽糞便處理的新技術,同時也了解到新型農業環保企業如何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
  調查數據顯示,達95.56%的學生比較滿意(見表1)。主要因為許多學生認為實踐學習能開闊視野,豐富經驗,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創新能力。另外,實踐教學環節還使學生在大四就業時受益匪淺,在面試時專業技能表現良好,因此有很多學生在實習單位直接簽約就業。
  (四)調整完善授課內容
  在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三農”問題的解決和“三農”權益的保障,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都離不開法治手段,而走科技興農之路更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5]。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入一定的法律知識,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與之相互滲透,讓學生了解國家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的內容,掌握農業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法規和環境侵權事件中民事或刑事責任的承擔。因為環境污染行為具有獨特性,其侵權造成的環境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與一般侵權責任不同,有明顯的獨特性,這需要在授課時重點強調。我們要不斷加強農村環境侵權的案例分析,加深對農業環境問題的再認識,提高對農業環境事件的分析能力,學會用法律手段捍衛受害人的正當權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因此教師應具有全新的教學理念,把可持續發展觀貫穿教學始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道德觀,培養新一代人的環境意識,這是農業環境教育得以實現的主觀因素[6]。
  結果顯示:20.00%的學生認為課程體系改革滿意,48.15%的學生認為課程體系改革比較滿意,21.48%的學生認為一般,10.37%學生認為較不滿意或不滿意。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對該課程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有助于提高環境意識,增強法律觀念,能更深層次的學好該門課程。
  
  三、結語
  
  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農業環境保護》課程教學改革效果明顯,每項教學改革學生滿意率均超過65%,其中學生對加強實踐環節學習尤為歡迎,95.58%的學生表示滿意,而對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學生的滿意度也分別達到83.71%和85.19%。學生普遍認為,教學改革不但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鍛煉了動手能力,對以后考研和就業都有很大幫助。農業環境保護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陳舊思維方式和新科技知識交互過程中,很多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筆者僅對《農業環境保護》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僅限于山東省內一所農業院校,研究結論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該課程的改革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翠娟.利用網絡上好《環境保護》課程[J].化學教學,2003,(11):36-37.
  [2]武春霞,楊靜慧,杜長城等.日本農業環境保護對中國鹽堿地改良的啟示[J].2008.14(3):43-44.
 ?。?]毛艷玲.新形勢下農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環境管理,2005,(2):31-33.
  [4]劉旭東.從知識的教育學到實踐的教育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50-55.
  [5]胡志斌.我國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思考[J].科技與法律,2007.3(67):47-53.
 ?。?]盧丁時.中師《環境保護》教學初探[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23(5):83-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77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