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聽力課堂教學改革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軍
摘要:隨著國際交往日益廣泛地開展,對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聽力能力、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聽一直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探析了傳統聽力課堂的改革:1.材料的選擇,2.視聽說的結合,3.關注學生“如何學”。
關鍵詞:聽力 視聽說 學習者因素
縱觀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聽力課堂和學生在真實交際中實際的聽力能力情況,教師和學生均有諸多的困惑。提高學生在真實語言應用場景中的交際能力,是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也是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迫切的需要。在聽、說、讀、寫、譯幾項技能中,聽往往排在第一位,也是普遍覺得困難最大的一項技能。在現代外語教學中,網絡的使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增加,都對傳統外語聽力課堂教學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即:1.材料的選擇,2.視聽說的結合,3.關注學生“如何學”。
一、選擇真實聽力材料
教材對教與學的各個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聽力教學中聽力材料的選擇更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事情。
聽力課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在真實的英語使用環境下能理解所聽到的內容,作出適宜的反應,順利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而目前的許多聽力教材,多是由英語為母語、發音純正的外籍人士在錄音棚錄制,材料由相關的專家編寫、整理,發音清晰,語速較慢,語言相當規范,詞匯選擇受到較嚴格的控制。使用這樣的教材進行訓練,其結果往往是,在課程聽力考試中成績良好的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同外國人卻難以進行有效的交流。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與現實的差距,學生難以適應真實場景中的交際。真實場景中所聽到的內容中含有許多的重復、停頓、糾正、連讀、省略、地域口音等等,迥異于文縐縐的規范的書面語言的朗誦版。
為了提高學生真實情景中的實際聽力水平,順利開展交際活動,聽力材料就應該廣泛地、合理地采用真實性的語言材料。
所謂語言材料的“真實性”,《語言教學及英語語言學辭典》(2002)中的定義是“語言教學材料所具有自然的口頭和書面語言品質的程度”,“選自報紙、雜志等的文章和錄自一般電臺或電視節目的錄音帶等,都稱為真實材料”。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也是真實的語言材料。對于一定專業,如商務英語專業,在國際商務流程中各個真實場景的錄制材料,都是重要的真實材料。對于中國學生而言,語言材料的“真實性”應充分注意中國環境下英語使用場景的特點。
在聽力教學中,真實語言聽力材料具有諸多的優越性。首先,真實聽力材料可以提高、保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真實語言聽力材料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研究者的調查表明(如Bacon & Finneman,1990),學習者更愿意接受真實材料的輸入,學生認為它更能幫助他們處理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情況,真實語言聽力材料更能培養學生的真實聽力能力,它具有即興、自然、真實的特征。真實聽力材料提供各種場景,各種身份、各種特征人物的不同聲音,含有不同的口音、語言變體,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乃至社會閱歷,也會讓他們在真實環境中進行交際時具有更多的信心。
另外,在真實語言聽力場景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可視性,聽者往往可以看到說話者所處的位置、場景背景,以及說話者的表情、手勢等諸多身體語言。使用收音機、電話聽,是一個例外。但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可視在線廣播、可視電話亦將越來越廣泛地得以使用。
在真實語言聽力場景中,聽者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如聽的時間、地點,說話者的語音語調、語速、用詞、語氣、表達方式等,但聽者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如聽者通常懷有一定的期待,對所聽內容的注意力、焦點的轉移等。真實語言聽力材料場景中,聽者往往都會有一定的反應。說話者說具有一定的目的,聽者聽也會作出一些反應,可能是即時的,也可能是滯后的;可能是行為上的,也可能是思維上的;可能領會了說話者的意圖,也可能沒有領會或誤解了說話者的意圖。
Widdowson.H.G提出真實性的教材應該是互動性的,必須要能讓學生作出恰當的反應。學生不能作出恰當的反應,教材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意義。真實聽力材料幫助學生要達到真實語言使用環境中交際的目標,就應該重視學生的反應和互動,而在聽力課堂上主要可以通過“說”來實現。
二、視、聽、說的有機結合
長期以來,受國內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主要靠“讀”來實現的理論指導,和“讀”一樣屬于“輸入”的“聽”的作用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各高校聽力課時分配上就能看出?!白x”有精讀、泛讀、報刊選讀等,周課時至少在8節以上,而聽力周課時一般為2,少數為4。而聽力課堂的指導思想強調語言學習,教師補充的多為詞、句的用法,也可能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要點,圍繞理解、聽懂即可,忽視聽的材料語言輸入的功能及對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
另外,長時間連續的聽,也容易造成疲勞,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影響訓練的實際效果。
圍繞培養學生真實語言環境下應用、交際能力的目標,傳統的聽力可將聽與說結合起來,聽的材料同時有可視性,做到視、聽、說的結合。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語言的立體輸入強于單一的視覺或聽覺輸入”。根據試驗心理學家Treichler的實驗,人類獲取信息的情況為:視覺―83.5%,聽覺―11%,嗅覺―3.5%,觸覺―1.5%,味覺―1%。對于同樣的學習材料,不同感官能保持的知識情況為:
因此,人的感知絕大部分是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渠道獲得的,兩者相加,吸收率更高。
視、聽的內容提供語言輸入,而說是語言輸出。語言輸出的內容和能力,源于對語言輸入內容的學習和習得,主要方式是模仿與練習(表二)。沒有及時的模仿、練習、訓練,視、聽的功用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對語言輸出的“說”的效用就會變得低下。
可視的真實語言聽力材料更為真實、逼真,視、聽、說的有機結合更能給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更有助于學生進行語言交際。
三、從重點研究和關注“如何教”到高度重視研究和指導學生“如何學”
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集中在“如何教”上,先后出現了許多教學法。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即使在同一個語言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差異也很大。究其原因,教學方法是語言學習的外部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學習者內部的因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日益增大,外語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學習者的“學”。
人們無數次談及“因材施教”,怎樣“因材”?“知材”才能“因材”,才能“因材施教”。在外語教學中,“材”,即學習者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具體到聽力中的學習者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成功的學習者和不成功的學習者具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和差異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答案。
文秋芳把學習者的自身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控因素,指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可改變的因素,如動機、觀念和策略等;一類是不可控因素,指那些靠自身努力無法改變的因素,如智力、語能、個性特征、學生過去的英語水平、教師的教學質量等。
研究學生如何學、如何聽,兩類因素都需了解,而可控因素尤顯重要。之所以說教無定法,就是因為每個教師每一個時期的教授對象不一樣,所以采用的相應方法也不一樣。對于教學法的研究,筆者認為比較多的是針對“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狀態;或者為“假定”的學生,“假定”的狀態。對于眾多不同層次院校,不同特征的學生都應該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本?;?、甚至“本班化”。這種“化”式的過程依據,就是具體的學生、學生群體的“自身因素”的差異。
對于可控因素,首先要了解、分析這些“因素”,要學習“如何控”,才可能真正使之“可控”。
在聽力教學過程或聽力為主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學生認為聽力水平與哪些因素相關,哪些因素影響大于其它因素,如詞匯、語音、連讀、背景知識等等的觀念情況如何。作為聽力教學的教師,應該了解西方及國內相關的研究狀況,進一步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習得的理論,通過訪談、調查、觀察等形式和方法了解自己學生的聽力學習觀念、聽力策略知識及應用情況等。
具體到聽力策略,一般包括記憶策略(對記憶、對詞匯的分類記憶、與場景結合的聯想記憶等等)、元認知策略(制定學習計劃、集中注意力)、情感策略(降低焦慮)、補償策略(根據語法、上下文、說話者語氣猜詞等)、社交策略(與同學就所聽內容交談、討論等)。具體的指導“如何聽”中的聽力策略,可以采取的步驟為:1. 了解學生具體在實際中的聽力策略使用情況。2. 對學生進行總體聽力策略的意識培訓,讓學生了解具體策略的內容和應用。3. 把策略培訓融入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聽力策略運用到具體聽力實踐中。
高等職業院校聽力課程的設置與目標必須符合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總的目標,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整體。在網絡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日益廣泛應用的情況下,傳統聽力課堂更是必須作出改革和調整。學習材料的選擇,視聽說的有機結合,學生“如何學”是重要和根本的問題。
參考文獻:
?。?]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147-148,216.
?。?]李伯芳.英語視聽說試點課程探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3):74.
?。?]Jack C. Richards,John Platt,Heidi Platt.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34.
?。?]唐永輝.21世紀英語專業聽力教材多媒體化探討[J].山東外語教學,2004,(4):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97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