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要從“知道”到“做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教師學習,一般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應用導向學習,反映出教師的實用主義傾向,這類教師希望所學知識能夠在教學中得以運用,希望學習效果能夠在學生學習表現上及時體現;二是意義導向學習,反映出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建構是基于不同課堂經驗、新的思想和自身經驗之上,他們關注教學運行的背后機制,與所學知識和理論對話,旨在擴展自己的實踐理論;三是無方向性學習,反映出部分教師在學習上缺乏目標意識,他們在教育變革中苦苦掙扎,既不知道如何以新的方式教學,也不知道如何以新的方式學習教學。
相較于前兩類嘗試將學習與自己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的學習不同,無方向性學習是以被動的方式應付各種教師發展項目。更為不幸的是,他們構成了參加培訓活動之教師的最大比例。一項研究表明,教師們在教育創新項目中主要在四個方面發生了變化:知識和信念的變化;實踐意向的變化;教學實踐的改變;情緒的變化。而從參與調查的教師所匯報的1287項學習成果來看,50.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知識和信念維度上發生了變化,35.0%的在情緒維度上發生了變化,13.5%的在實踐意向維度上發生了變化,1.4%的在課堂實踐維度上發生了變化。換言之,在各種學校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的洗禮下,教師們對項目目標和內容知之甚多,也對自己的專業信念進行了審視和反思,但真正產生變革意向的寥寥無幾,能夠將所學付諸實踐的更是屈指可數。
何以如此?肯·布蘭佳等人在《知道做到》一書中對此進行了有益的討論。他們認為有三大原因阻礙了人們將“所知”轉化為“所為”:一是信息超載。相較于應用已有的知識,人們覺得獲取新事物更有趣,于是熱衷于接受各種新的信息,以至于經常出現信息通道堵塞的現象。二是消極過濾。消極的成長氛圍加劇了人際關系的隔膜,促使人們相互建立防御機制,并在面臨新知識、新事物時產生消極過濾系統。三是缺少跟進。很多人會在初次接觸新事物時被觸動,但由于沒有制訂一個跟進計劃,結果很快就故態復萌,沒有任何行動和改變。
這就啟示我們在實施教育變革項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時,要認真設計教師學習內容和方式,更要考慮促進教師將所學轉化為實踐行為的切實舉措。為此,要確立指向學生成長的教師發展價值觀,實實在在地改變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要精選有助于教師對話反思的課程內容,方便教師形成認知框架,自覺與各種新知進行對話,避免陷入碎片化、混雜化的知識狀態;要培養開放的學習心態,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幫助教師走出舒適地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事物;要注重后續跟進與反饋,加強教師與有關專家的伙伴關系的構建,鼓勵教師分享實踐經驗,將教師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突破“知道”與“做到”的瓶頸。
(作者系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0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