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質量數據中心的醫療質量管理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醫療質量數據中心,用技術手段及時甚至是實時提示或提醒醫護人員關注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根據數據規則即質量指標體系判斷,及時向醫護人員觸發相關任務。并以輸血質量管理為例,說明了建立規則的方法和步驟。通過構建基于醫療質量數據中心的醫療質量管理實踐,以信息化手段加強醫療服務過程的質量預警、質量控制和質量追蹤管理,對促進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醫療質量;數據中心;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11.5;R197.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0.002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0-0003-03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hospitals,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medical quality data center, using technical means to promptly or even promptly remind medical staff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safety and medical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data rules, that is, the quality index system, timely Trigger related tasks to medical staff. Taking blood transfusion quality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and steps of establishing rules are explained. By constructing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based on medical quality data centers,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warning,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tracking management of medical service processe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iz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
Key words:Medical quality;Data center;Quality management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質量已直接影響到醫院等級評審以及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提高醫院的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避免或預防可能出現的錯誤或意外等不良事件,強化醫務人員培訓和制定規范的操作流程以及嚴格的管理制度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通過信息化建立數字化的、標準化的評價和監測體系,及時甚至是實時提示或剛性攔截不合理的處方,已經成為醫院臨床信息化的必經之路。本文簡要介紹了質量數據中心的概念和構建方法,并以實例進行說明,以期對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醫療質量的醫院提供借鑒。
1現狀分析
醫療質量管理是醫療管理的核心[1]。醫療質量是醫院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兩會”提出的“健康中國”理念的引導下,著力優化綜合性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不僅能給醫院帶來經濟效益,而且能夠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從而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2]。隨著世界各國醫療質量管理和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醫院的醫療質量管理水平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的醫療質量管理要求,針對當下嚴峻的質量管理要求,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醫療質量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3],以其超嚴的質量要求為標志。對于醫院而言,超嚴意味著各種質量指標標準將不斷提高。不僅要診斷正確,還要定位更加精確;不僅要治療有效,而且并發癥發生率、院內感染率還要盡可能降低,療效評價也將從短期上升到長期甚至終身療效評價;不僅要求不能發生事故,還要“零缺陷”“零差錯”……人對生命質量的渴望和追求,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這促使醫院質量管控技術必須永無止境地向前推進。
1.2醫療質量內涵不夠豐富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向的確立,醫院醫療服務范圍拓展到更加寬廣的領域。隨之而來的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評判至上的原則就要求醫院醫療質量提高到更廣、更深、更全面的“大質量觀”水平[4],即不僅要實現傳統意義上的診斷治療質量高,還要實現醫療工作效率高、醫療費用和醫療過程合理、醫療服務質量令人滿意等。正如衛生改革宗旨所指出,醫療機構要“努力用較低廉的費用,提供較優質的醫療服務”。
1.3醫療質量管理手段落后 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平衡、協調的綜合性發展基礎之上,醫院既要加強外延建設,注重引進先進儀器設備,改善工作環境,又要強化內涵建設,建章立制,保證質量,挖潛增效。近年來,醫院經歷了外延建設跨越發展的時期,醫療規模顯著擴大、醫療環境日益美化、醫療設備更新換代,硬件建設逐漸新增。然而,相比之下,醫院質量管理手段卻稍顯滯后,而且因質量問題所帶來的醫療安全隱患仍然較為突出,醫院漏診、誤診時有發生。 2解決方案
2.1構建質量數據中心 質量數據中心(quality data repository,QDR)是醫院醫療質量管理系統的核心[5],是一個整合各種醫療質量來源數據的實時數據庫,通過統一方式呈現醫療質量數據視圖,質量指標監控,醫療質量聯動以及質量評價,以促進醫院管理和臨床醫療質量的提高。
在建立醫療質量數據中心的過程中,標準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標準化的數據類型、標準化的醫療術語集、標準化的數據訪問服務要能夠滿足系統的數據需求。為此,醫療質量數據中心數據模型的構建要完全遵循相關國際標準建立。并按照醫療質量管理的要求,增補大量的質量數據標準。在建立醫療質量數據中心的過程中,采用類似數據倉庫技術的建設方式。通過源數據庫、數據抽取、數據倉庫數據庫、數據集市以及數據訪問服務的構架,形成一套滿足實際醫療質量監管要求的醫療質量數據中心系統。數據抽取過程主要是將數據從醫院業務系統的源數據庫中抽提出來,并進行必要的轉化、整理,再存放到數據倉庫內。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刪除對決策應用沒有意義的數據段;轉換到統一的數據名稱和定義;計算統計和衍生數據;給缺值數據賦給缺省值;把不同的數據定義方式統一等。
2.2主動監測數據 臨床業務數據錯綜復雜,各業務間的數據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從應用層面,我們希望這些零碎的數據能夠關聯整合起來分析和展示,例如醫師在下達輸血醫囑后,應去關注相關的檢驗指標變化、配血信息、不良反應信息等內容,最好第一時間知曉。由于現在數據存儲千差萬別,單純地要從各業務表中實時獲取數據進行整合效率很低;同時業務的需求也是持續發展的,對數據的關注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定制式的數據處理肯定滿足不了業務的發展需求。這就有必要在應用框架層面建立一種主動的數據監測機制,能夠自動地將業務觸發的需要關注的數據實時推送過來,主動監測模式可以彌補被動監測模式的不足,它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監測活動[6,7]。
2.3閉環化設計 醫療質量管理系統的關鍵就在于信息系統和臨床的業務進行充分的整合[8]。即醫療質量管理系統的數據基礎都來源于業務系統,日常的數據報表和行為監測都與業務系統形成聯動關系,系統分析和評估的結論也會反饋到業務系統中,給臨床醫護人員提供參考。
在醫療質量管理中,定義出每個環節可能產生的臨床事件。每條臨床事件都可以設置前置條件和后繼任務,前置條件不滿足的,當前事件可不予執行或者予以提醒,在當前事件完成的前提下,還可驅動后繼的工作任務需求,并進行持續跟蹤管理。真正形成一個嚴謹、智能、可追尋的閉環業務處理模式[4]。有效地將一些臨床和運營管理的具體措施落實到實處,進而提高醫院整體的臨床醫療質量水平。
2.4任務驅動 在臨床醫療過程中,每個事件或動作都可以產生對應的任務、子任務、任務時間域、任務操作者等信息。例如醫生下達了手術醫囑后,可創建系列任務:醫生需要進行術前手術談話、手術前小結;麻醉醫師需要進行麻醉前訪視;手術室要安排手術時間和手術室;護士要完成術前護理工作,這些產生的任務都會通過消息引擎,向對應的臨床醫護人員進行提示。在醫療質量管理系統中的任務還不單是基于手術流程的任務管理,還將手術質量方面的管理內容也納入到了任務管理的環節中。如手術醫師是否具有相對應手術的資格;患者是否具有滿足手術適應癥的指證;醫院同種手術的成功率是多少,是否有分析結果提供給醫生進行參考,都成為醫療質量管理系統中任務的處理內容。
3應用舉例
輸血質量管理包括輸血前申請、輸血執行、輸血中觀察、輸血后評價以及療效評估等環節。
3.1全周期的輸血數據采集 輸血質量數據中心將醫院臨床過程中的輸血環節涉及到的所有流程數據進行集中抽取,統一管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既往輸血史、輸血同意書簽署情況、輸血申請、血液樣本采集數據、輸血前后的檢驗結果、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液發放和領取數據、輸血醫囑、輸血執行數據、輸血觀察記錄內容、輸血前后患者體征數據、輸血病程記錄、輸血療效評估以及輸血不良反應記錄數據等。
3.2輸血業務規則模型配置 針對輸血業務環節中不同階段的行為要求,提供不同的輸血業務規則模型,能夠按照醫院的實際需求進行配置,從而達到臨床輸血質量管理的要求。主要按照國家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內容,對輸血適應癥、輸血禁忌證、輸血執行、輸血不良反應以及輸血療效評估進行功能模型的定義和配置。并結合任務引擎和消息引擎,與業務系統實現交互。
3.3輸血質控數據管理模塊 通過儀表盤視圖、分項列表視圖以及患者輸血過程視圖,為管理人員提供從整體到局部再到個體的的數據展現方式。質控管理人員通過對數據的觀察,以及通過系統給出的各種提示內容,能夠及時作出評估,并向院領導以及臨床業務人員進行反饋,執行改進計劃。
3.4分析與評價 對于醫療質量管理體系來說,管理的目的在于對出現問題的改進和完善。因此,分析評價模型的建立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輸血質量管理模塊中,建立了輸血適應證分析、輸血療效分析、輸血不良反應分析、輸血不良反應處理情況分析等評價模型,為輸血質控管理人員改進授權、準入機制、輸血適應癥校驗、輸血不良事件預警以及輸血不良事件處理流程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4總結
通過以三級醫院評審、JCI評審、國家電子病歷應用評級及HIMSS評級等為參考標準,建立醫療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對信息技術和管理系統的使用,提高醫療質量、醫療安全、成本效益等是可行之路。建設醫療質量數據中心,通過信息化質量指標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醫療活動關鍵環節關鍵指標的構建,對于加強醫療服務過程的質量預警、質量控制和質量追蹤管理,促進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療質量管理辦法》[Z].2016-9-25.
[2]張鑫寶,陳馨.綜合性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優化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2):232-233.
[3]葉志弘.21世紀醫療服務系統安全和質量管理新理念[J].中國護理管理,2013(8):52-53.
[4]張萍,邱立,劉慧.大數據思維框架下醫院"質量數據管理中心"的集成構建[J].中國醫院,2015(3):31-32.
[5]侯永芳,沈璐,劉巍,等.美國醫療產品安全主動監測系統概述及啟示[J].中國藥物警戒,2017,14(1):32-35.
[6]王丹,沈璐.藥品不良反應主動監測的方法與我國的應用[J].中國藥物評價,2012,29(1):85-87.
[7]孫琳,潘登,蔣麗霞.基于全過程醫療質量管理思想的臨床數據存儲庫設計[J].中國醫院管理,2012(11):30-31.
[8]劉麗紅,林桂峰,張軍,等.信息閉環管理助力醫院醫療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數字醫學,2015(8):40-43,63.
收稿日期:2019-1-20;修回日期:2019-2-7
編輯/肖婷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0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