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文課程標準發展與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文言文是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文言知識的重要文本,在高中語文課本上占據很大的比重,同時也是教師難以教得透徹,學生難以學得深入的部分。對文言文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文體特征的把握可以讓給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寫作方向和作者情感指向。
關鍵詞 文言文 課程標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新中國成立之初,存在著輕視傳統文化的現象,1956年受蘇聯的影響,對“古典文學”才繼續重視,1963 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將“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目的”,并明確指出“文言文可占文言總數的 40%以上”,1986年《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對學生掌握文體相關知識有所提點,如“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
《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置了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的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可以看出課程標準對于文言文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越來越詳細和明確,發揮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
1當下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
由于文言文傳記類作品自身固有的真實性、歷史性的特征,文言文與現代書面語和文言文與現代口語之間的“雙重隔膜”,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傳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多集中在對文意疏通、重點字詞的講解上,對文言文中的傳記類文體教學形式單一化、教學過程枯燥乏味,課堂上多是對文章的翻譯與背誦,對傳記文中的歷史人物分析較少,難以從課文中感受到鮮活的人物形象。這樣就導致對于傳記類文體教學耗時長、收獲少、效率低。文言文課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比較高,并且很多學生對文言文傳記類作品產生了難懂、晦澀的印象,對文言文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同時也違背了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
2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
2.1文言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相通,注重人文性發掘
詩歌與散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考究這兩個方面。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學習重點,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即文言文的辭章講究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與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文道統一”。要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要想擁有民族文化底蘊,就必須閱讀文言文,也就必須抓住這樣的關節點、精髓處。
在當下的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存在著語言表達生硬刻板、描寫人物片面單一、作文素材缺乏新意的問題。但是中國文化精神傳統、作家個人內心修養與情感鍛煉及文學作品之文學技巧、題材選擇如此緊密地“統一”于古代文章當中,因此對待文言文的“情”與“意”,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一以貫之,不可以隨意割裂。對于學生來說,閱讀古文、學習文言文既是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機會,也是學生了解作家、歷史古人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因此,教授文言文的重點不只是對于文章內容的把握、重點字詞的學習總結,更應該是對于古文中人物的把握、感情指向的確定。讓學生通過課前初步了解和課后對人物的理解寫作,更能深刻的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中涉及的古人形象。通過這樣的方式,文言文教學不僅僅是中華傳統文化模塊的教學內容,作文教學也不僅是寫作能力模塊的教學,兩者相互統一,讓學生能看到兩者的互動性,能進一步提升對于文言知識的興趣。
2.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文言文學習成就感
在當下的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由于文言文知識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師在課堂上多是對于文言知識的梳理,文言文教學變成了文言文知識教學,學生難免感覺枯燥乏味。
比如,對于文言文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鴻門宴》,可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找到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對于《鴻門宴》的教學設計,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課前自主預習,查找有關“鴻門宴”的資料;教師需可以在講授人物性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棋盤的形式,形象的把所有人物準確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
3結語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時代的發展,文言文教學更是注重“文道合一”,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把握文言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相通,注重人文性發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文言文學習成就感等措施,不斷探究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才會讓文言文教學更有趣和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樹.中學語文教學百年史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