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思維視閾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所謂高階思維,只是相對識記能力、背誦能力、理解能力而言,讓學生更多地在解讀文言文時進行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等的訓練。只有這些高階思維的參與,學生才能在復述文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真真切切的體會。
一、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傳統的文言文預習,教師只注重基礎性,強調識記。布置的作業往往比較單調,不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通體的掌握,只需要對一些詞進行識記,學生的能力也只停留在對文章表層的理解上。比如在預習《勸學》和《師說》時,教師常常一次預習只讓學生學習一個段落。先讓他們讀,再讓他們試著翻譯,務必字字落實,讓學生將每一個字的用法和意思記在筆記本上。真正上課時,教師再從頭到尾梳理一遍。
在學習文言文時成了教師講什么,學生記錄什么;教師讓背什么,學生就背什么。沒有了主動,只有機械的操作;沒有思維火花的迸發,只有一遍遍的課文默寫與詞義檢測。這樣預習的結果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填鴨式,如《師說》中“位卑則足羞”,學生就想當然地翻譯成了“地位低下得連自己的腳都感到羞恥”。顯然缺少對文本背景的理解,也忽略了這句話其實是省略了一個動詞“師”。
因此,教師在預習時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有思考的習慣,使他們能更好地接近文本的主題與大意。比如有這樣一篇課外文言文《亭林先生神道表》,預習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試著提問,在提問之后自己試著給出答案。然后在課上,讓學生彼此交換問題,彼此切磋答案,這樣他們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訓練,文言文素養就能有生長的可能。有學生問,“數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中的“見”“屬”的詞性是什么。很明顯,學生已經從詞的意思,轉向詞的用法;從詞的表象,轉向詞的規律。這是一種分析能力,一種讓思維往縱深漫溯的能力。
二、在分析中培養學生的情境意識
對高階思維而言,往往不能就事論事地去學習文言文,即不能只從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要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推測,要進入文本,進入古人的內心,并與他們進行一次心與心的相遇。要進入文言文的內核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時寫作文本的背景已經離現在遠去,學生也很難直接理解那時的風土人情、情感起落等。所以,教師在分析的時候,要構建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有可以伸展的空間。
比如說,教師可以構建歷史故事這樣的情境。文言與歷史分不開,而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恰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這些故事的穿插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也容易讓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進而進入高階的區域,不斷有新的探究。如《五人墓碑記》這篇文言文,其中“緹騎”“魏忠賢”“吳民之亂”“毛一鷺”“東林黨”“復社”“五人”“張溥”等詞與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而一些正邪人物的歷史事件也令學生十分感興趣。
教師首先讓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讓他們對相關的歷史知識有一個大致的理解,這樣就能將教材文本放到具體的歷史現實中,使探究不再單薄,也使學生能從歷史深處理解人物的情感以及事件的脈絡。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前面來講故事,講完之后讓他們彼此質疑,這樣就能將文本復活,更好地對接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后,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視頻或電影,將相關的人物活生生地帶到學生的眼前,這給學生立體解讀提供了素材,也給學生的綜合思維提供了鮮活的資源。
三、在總結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
學習文言文最終是為了輸出,既輸出高階思維能力,也輸出生成的語文素養。高階思維的產生不是憑空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感中產生的。所以,教師在總結時要抓住文本情感的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貼切的情感認知中,產生與文本相對應的一些思考。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問題進行總結:燭之武為何退秦師不退晉師;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燭之武出使的結果如何。這其實就是將文本的情感線串聯起來,給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了一條鏈子。學生在思考的同時,也就加深了對燭之武的認識,進而產生要不要學習他的想法。當然總結的時候,要給學生合作的機會。
再如學習《陳情表》時,教師就文章題目發問,很直接,也很到位:誰向誰陳情;陳什么情;陳情后結果如何。這是一個情感的脈絡,也是情感發展的一個軸線。學生會隨著問題的發展,把握了文本人物情感的變化。在變化中學生與人物的情感有了心與心的交流。思維的生成就沒有中間地帶,變成了面對面的溝通與思考。
顯而易見,學生在總結時會帶著情感去思考文言文,文章中的“道”就不僅僅是文字??偨Y的問題化與情感的滲透化,使學生能更好地養成高階思維的品質,使文言文的學習不再浮于表面。
傳統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總是強調知識點的整理,即使放手給學生,讓小組間互記、互批、互改,并以此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也只是死背知識點,而對于文言文的“文”,并沒有啟用高階思維來進行求索,以期與古人對話。所以,改變現狀,成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高階思維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735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