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訓詁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教語文、學語文的過程中,無論是現代文閱讀還是文言文閱讀都會遇到訓詁學中關于詞義、字義等方面的一些常識性問題。但只知表面不識本質,本文試從文獻角度探討訓詁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關鍵詞】語文教學;訓詁;意義【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52-01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初學者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語詞問題。多數時候,一個詞的具體意義并不難,難的是詞義的來源,怎樣才能準確推斷詞義。此時,充足的例證是確立結論的必要條件,需要做大量的查證工作,作為高中學生應怎樣落實到實處。作為一個學生,經常反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其在日常閱讀中,遇到語詞障礙后應該如何解決。如果是現代文閱讀會根據上下文內容去推敲,揣摩文意;相反文言文閱讀,除此之外,應借用工具書去尋求根源,用訓詁方法去探求其意。但是,借助工具書不是獲取能力的有效路徑。依據此言,怎樣才能借用訓詁方法從浩如煙海的辭海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怎樣用訓詁探求本源。由此可知,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要更好的把握訓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義?!霸~義進入言語交際之前,是靜態貯存義,屬于語言范疇。古籍語義屬于言語范疇,訓釋古籍貫語義就是要訓釋具體言語環境中的語義?!盵2]在平時閱讀文言文時遇到困難,通常的辦法是根據語境進行詞義推測,尋求最切近的解釋,再納入文句以便驗證。比如:“教猱升木”這個詞的意思?!对姟ば⊙拧そ枪酚校骸拔憬题?,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痹谙惹匚墨I,比較抽象。筆者只有逐字查尋,先了解下“徽”、“猷”“小人”等的意思,體會詞義所處時代的文化環境,使其理解上下文,即“君子心中有善道,百姓自然跟上跑?!蹦敲?,前面的比方是怎么回事呢?“猱”屬猿類,當然善攀,“升木”言爬樹,正其所長;“涂”、“附”義明,涂抹污穢。前后貫穿,是說“教猱升木”與“涂涂附”一樣,絕不可為。經過一番的查詢,曲暢旁通,使我聯想到“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等詞,將《詩》之大義解釋為“教那猴猱來上樹,泥污之上涂泥污?!毕襁@樣成語,只有放在當時的語境下去理解,才能抓住要害,換給歷史一個嶄新的面容。這樣筆者既理解了詞義發展的歷史脈絡,也掌握詞的來由。無論從考察字眼,還是考察文化背景,都必須對當時社會文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進一步的深入。《左傳成公二年》:“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蓖趿Α豆糯鷿h語》注:“晉師追趕齊師,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圍。逐,追趕。周,動詞,繞。華不注,山名,在今濟南東北。”關于“三周華不注”,歷來眾說紛紜,注文是一種常見的說法,還有人說華不注山純屬虛構,“三周”也就無從談起。崔樞華《“三周華不注”解》一文,以自己親自考察的結果,為此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他說:“華不注山孑然獨立,可以約略地把它看作一個圓錐體。這個圓錐體高約三百米,底面積與周長也都不大。筆者曾繞山中速步行一周,從山下西南的倉庫門前出發,向西轉北,穿過郅家莊、山北陳家莊、山東陳家莊等,回到原處,只用了二十八分鐘。推測路程,大約只有五里,即二千五百左右。齊晉之戰,晉軍出動兵車八百乘,有六萬人參戰;齊國參戰人數雖無明文記載,但其君臣全不把晉軍放在眼里,兵力當不亞于晉軍。這千數百乘戰車,十余萬人,如果都來到這小小的華不注山下,平均每個人在二千五百米的周長上大約只能占到幾厘米,莫說繞著山跑三圈,就是戰,恐怕也沒有立足之地呢!顯然,在這里奔逃追逐,繞山三周的不是全體晉軍和齊軍。那么‘逐之,三周華不注’的‘之’字究竟指的是什么人?對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從《左傳》中所記載的戰爭的實際過程來看,‘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癸酉(第二天),師陳于鞌’,‘逐之,三周華不注’,顧炎武據此說:‘戰于鞌與三周華不注同一日,計不甚遠?!ā渡綎|考古錄·考古地理》他的話是有道理的?!盵11]作者從實地考察出發,用實際的里程和人數作了下分析,不可能存在眾多人馬共同繞山三圈,這是不符合常規,同時,也不符合人的邏輯推理,只有單人才能做到這樣的發揮作用。分析上文,可見得二者之間的內部聯系,用中國傳統訓詁學的一句老話來說,就叫做“觀其會通”。什么是“會通”呢“會通”基本上就是一種綜合,即綜合語詞和語詞、字和字之間內容意義和形式上的本質特點。就內容來說,是詞義和一定語言環境中的表達功能。就形式來說,主要是作為語詞的物質外殼的語音。從語詞中抽出這兩方面的相同或相牽連的質素來加以綜合,就可以看到語義的內部聯系。一旦掌握了這種內部聯系,就能把錯綜復雜的一詞多義的現象理出頭緒,并貫串起來,從而更好地掌握一個詞的全部意義。從以上的例子中可看出,訓詁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解釋詞義,不言而喻。同時,也反映出訓話與文獻的關系是至為密切的,文獻以訓詁為指導,而訓詁則應該在文獻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參考文獻[1][2][3]饒尚寬.《訓詁學通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72、201、281頁.[4]李學勤主編.標點本《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頁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5]劉寶楠.《論語正義》二十四卷第420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趙紀彬.《〈論語新論〉導言》,《中國哲學》第十輯第51頁.[7]蔣伯潛.《諸子通考》第293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據1948年版重排本.[8]錢穆.《論語新解》頁首,三聯書店,2002年版.[9]楊伯峻.《論語譯解·導言》第25—26頁,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10]《文史知識》編輯部.《經書淺談》第98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11]饒尚寬.《訓詁學通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15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