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讀“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所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回溯千年,孔子及其門生畢生求達仁。但為何孔子教導基本已遵循 “仁”的子路時又言“好仁不好學,其愚也弊”,有何深刻的含義?
  關鍵詞:仁;學;含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19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75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選自《論語·陽貨篇》(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個闡述雖然距今幾千年,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一、《論語》之“說仁”
   孔子沒有對“仁”進行固定的定義。樊遲三次問仁,得到三個答案:“愛人”;“仁者先難而后獲”;“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綜合對孔子的記載、論語的記錄,可以把“愛”看做是仁最本質的含義。
   愛又分三境界:愛親,愛己,愛民?!皭塾H”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包括對所有至親的愛?!靶⒌芤舱?,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愛由家庭內部出發,在此基礎上愛自己。孟武伯問“孝”,孔子對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父母唯恐子女生病,故愛家人,就要照顧自己,不讓家人擔心。在愛親、愛己的基礎上,由內至外,由近及遠,將愛延伸至愛民?!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論語·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都是推己及人,由“愛親”到“愛民”層面的愛。
   而子路的志向恰是仗義行仁。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弊之而無憾?!保ā墩撜Z·公治長》)可見,子路將朋友當做自己,沒有人我的區分,踐行“仁者,愛人”。
   二、《論語》之“踐行仁”
   在孔子看來,仁是愛、施予與克己,但基于明辨事理之上。因此他在教導子路時提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僅熱衷于仁慈,而不學習知識,會留下愚昧的弊端。仁慈是好事,若只從形式上去追求仁不提高學問智慧,做事不加以思考,缺乏基本的知識,做一個濫好人,這是愚鈍。正如宰我問孔子:“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也之?”孔子回答:“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保ā墩撜Z·雍也》)。在行仁的過程中需要“知”加以輔助與判斷,仁與知相依相形。用“知”把握好“仁之名”與“仁之實”的度。
   三、現代的“仁”與“學”
   在當代,“仁”依舊是修養的主旋律。新基礎教育論指出“人之所以為人,除了具有可發展的智慧外,還必須有德性”。當今的教育注重德育,從各方面向學生傳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專門開設思品課、班隊活動以及各學科教材內容的滲透:小學語文課本中《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激起學生的同情與感恩之心,《我不能失信》向學生播下了信守諾言的種子。這些都充分發展道德認知。
   但放眼社會,詐騙事件頻發,上當者屢見不鮮,不乏一些高學歷人才受騙。在德育過程中,我們要怎樣才能避免“好仁不好學”,引導學生有辨別的行善?
  我國基礎教育認識存在短期化的現象,強調對近期的、可測量的考核和評比標準的滿足。將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對準文明評比,容易導致德育的真正目標落實不到位。
   教育要具有社會性。學校不應成為使學生與社會隔絕的象牙塔,教學活動和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溝通。因此,在學校普遍傳授道德認知的現狀下,我們的德育,還需加強生活體驗。通過感悟生活中不善之舉的案例,進一步辨析“善與惡”“對與錯”。如就“車站旁一些專業乞討人員向路人討要回家路費”等問題進行自主辯論。既能加強學生的基本道德認知與情感,又能開闊視野與思路,學會辨別與思考,豐富學生道德內在建構同時又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教育要具有生命性?,F中小學教育普遍存在重視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視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傾向?;A教育面對的是無限活力的生命,我們應努力開發道德潛力。真正的德育需要實踐。應多開展集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引導及時總結與反思:自己在與他人合作相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后應如何改進等。通過豐富的活動為學生創造與他人相處的機會,感知不同個體的個性,引導其對不同個體相處策略的思考與反思,為與他人和諧相處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處世之道”“行事之道”“立身之道”,符合21世紀教育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要求。
   教育要具有未來性。社會變數大,發展速度快,當今以及未來的社會競爭激烈,學生需要在積極的競爭合作中生存。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情商十分重要。因此,學校要通過道德認知—實踐—反思不斷強化道德底線,不斷磨煉情商,引導其不斷自我學習,為將來打下基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有高人指路,更需自己悟。”“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德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學習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堅守道德底線基礎上,理性行仁。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趙強.論語心要:南懷瑾“別裁”參譯(下)[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白小紅(1992.12— ),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