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運用家訪形式 有效化解幼兒矛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園密切合作,營造和諧氛圍,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而家訪是家園合作的重要形式。本文把家訪歸納為“報喜型家訪”和“解憂型家訪”,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了在“解憂型家訪”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基本技巧,從而為化解幼兒家庭之間的矛盾以及幼兒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矛盾,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家訪;家園合作;和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7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159
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構成了幼兒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搞好家園合作、促進家園和諧,才能使幼兒健康成長,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家訪,已成為幼兒園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通過家訪,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表現,讓教師了解幼兒在家庭里的行為表現以及所處的家庭環境,從而尋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共同營造有利于幼兒成長的環境,促進幼兒發展。此外,家訪也是化解幼兒之間矛盾的有效方式。
一、做好家訪準備
首先,要明確家訪目的。教師的家訪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在家訪過程中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無目的的家訪既浪費教師的時間,也浪費家長的時間,甚至引起家長反感。
其次,要預約家訪時間。由于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幼兒家長可能會有工作上或其他方面的安排,教師應該事先和家長取得聯系,約定好時間,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私人空間,這種預約,也是對幼兒家長私生活的一種尊重,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掌握家訪技巧
一般來說,介紹幼兒進步的“報喜”型家訪容易,因為皆大歡喜。而解決出現矛盾的“解憂”型家訪相對來說比較復雜,那么如何做好這類家訪呢?下面結合一個案例做一簡要分析。
一天上午,孩子們吃好點心后休息。老師發現悅悅的臉上有血,但已經不流了。老師輕聲地問悅悅,她卻不肯回答。下午放學后,悅悅媽媽打來電話,說是同桌的洋洋打的。晚上,老師給雙方家長打了電話,約他們明天到幼兒園見個面。
第二天上午,雙方家長帶著孩子來了。兩個孩子快樂地去玩了,兩位母親卻爭執起來。悅悅媽媽堅持說洋洋不應該打她的孩子,這是洋洋的父母沒有教育好;洋洋媽媽說孩子調皮,自己也沒有辦法,況且洋洋說悅悅的鼻子流血是因為她自己把橡皮泥塞到鼻孔造成的。老師知道,洋洋沒有對父母說實話,他們倆昨天都沒有玩橡皮泥。老師向雙方家長簡單介紹了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也委婉地說明了不可能是玩橡皮泥造成的,老師強調,孩子是善良的,發生這種事情也不是故意的。
在老師的勸說和調解下,雙方家長的情緒慢慢平和下來,悅悅媽媽帶悅悅去醫院做了檢查,一切正常。洋洋媽媽表示愿意承擔醫藥費。這次特殊的家訪就這樣圓滿結束了,雙方家長對這件事情的處理過程、處理方式和處理結果表示很滿意。事情雖然并不嚴重,也已經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從中還是可以受到很多的啟發。
1.教師必須明確,在解決矛盾過程中,自己起著主導作用。當出現矛盾的時候,作為家長,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的孩子著想,都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好。比如,悅悅媽媽就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弱者,在幼兒園受欺負;而洋洋則比較頑皮,家長也擔心會傷害到別的孩子。由于每個家長的立場不一樣,對于同一件事情的態度截然相反,這時,教師的協調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要主動幫助雙方家長消除不滿、疑慮和隔閡,使家長接受自己的建議和調解,從而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2.教師要理解家長心理、取得家長信任。教師要善于從家長的角度分析事件,讓家長覺得教師是在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在此基礎上,讓家長相信教師會妥善處理好孩子之間的矛盾的。教師一定要明確,家訪不是“告狀”,而是最大限度地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當然,理解家長的心情不等于遷就家長,這種理解應該是堅持教育原則基礎上的理解,而不是毫無原則的退讓。教師應該堅持原則,公正處理各種矛盾。
3.教師要善于向家長分析孩子的心理,讓家長對調解過程心服口服。由于幼兒教師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掌握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而家長雖然也學習一些育兒知識,但更多的是憑本能,憑經驗,而且針對的只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有相當的局限性。這時,教師應該從幼兒心理角度向家長分析幼兒的行為。
4.教師要善于隨機應變,緩解家長情緒。有時,教師掌握的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在家訪的過程中,有可能了解到家長提供的新情況,這時,教師要能夠及時應對。比如在這個案例中,悅悅一直沒有告訴教師為什么鼻子流血,回家的時候才告訴了媽媽,教師是從悅悅媽媽嘴里了解到這一情況的。這時,教師就要及時作出合適的解釋,緩解家長的激動情緒。
5.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家訪形式。顧名思義,家訪的傳統形式就是教師到幼兒家中上門了解或介紹幼兒情況。隨著社會發展,家訪也出現了不同的形式,比如,電話、微信家訪等等。那么,對于本案例中的這種情況,因為涉及雙方孩子的家長,要想圓滿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雙方家長面對面交流,顯然,很難去某一個幼兒的家中,所以,教師靈活處理,把雙方家長請到幼兒園,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訪,圓滿地解決了矛盾。
家訪看似簡單,但也充滿技巧,教師要滿懷真誠和愛心,研究家長心理和幼兒心理,注意講話方式,全面分析、介紹孩子的情況,多表揚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以建議的方式請求家長配合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習慣。總之,在“解憂”型家訪中,只要教師有著“誠心、愛心、公平心、責任心”這“四心”,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