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英語課堂:校本教材的靈活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職英語課堂中校本教材的開發與運用已經成為中職英語教學的必然趨勢。中等職業學校要針對專業設置辦學特色,支持鼓勵教師開發出適合中職英語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首先簡要論述了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的重要性,進而探討了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最后著重論述在課堂教學中校本教材的運用方法。
[關 鍵 詞]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運用
[中圖分類號] G7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02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個行業對職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相應的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中職英語教育是中職教育中比較特殊的學科,也是學生畏難情緒較大的學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職學校開始組織在一線進行教學的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并在校本教材的開發與運用中不斷完善,真正做到目的明確更加適合中職學校的特色。
一、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的意義
(一)能促使中職英語教師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校本教材的開發,能讓中職英語教師從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一改原有英語教學中教師學生相脫節的狀況。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最清楚,也最有體會。他們對開發校本教材最有發言權和心得,所以中職學校應該充分調動每位中職英語教師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能,支持鼓勵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教師在校本教材開發的同時,不僅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還能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二)個性化的校本教材開發,更能體現中職學校的特色,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每個中職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中職英語教師根據學校的教學理念和一線英語教學的實踐,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發出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教材更好地適應課程改革中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號召,從而較好地體現了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同時,校本教材的開發運用,若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便可在社會上有良好的口碑,從而提高了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提升中職學校在招生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應遵循的原則
結合中職英語教學一線工作經驗和對中職學校教育理念的理解,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遵循創新性原則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體現創新性原則。校本教材是中職學校教育模式的創新,是學校教育課程開發的有利補充,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校本教材的開發就是一種創新。校本教材的開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積極開發中職學校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能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或就業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遵循科學性原則
中職學校的校本教材是中職學校課程開發的合理補充,所以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構成形式要與學校整體課程體系相輔相成、互相融合,從而構成中職學校更合理、更科學的教學體系。所以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遵循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同時,中職英語校本教材要緊跟專業和社會形勢,及時反映最新的知識和技能,教材選用的資源都來自生活,學生可以回歸生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合理的學以致用。
(三)遵循實用性原則
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種,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要根據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采用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緊跟專業的要求,旨在提升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并且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的實用性并能在學習或生活中學以致用。
(四)遵循穩定性原則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穩定性,包括兩方面:(1)教材設置的穩定性,盡管中職學校有不同的專業設置,但是校本教材的開發都要始終與中職英語教學體系中的教學標準保持一致不能偏離這個大方向。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既要從起點較低的學生出發,又要給基礎較好的學生留有提升的空間;既要讓學生打下比較扎實的英語基礎,又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讓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要掌握好課程設置的穩定性。(2)教材開發人員的穩定性直接決定了校本教材的質量。校本教材的開發人員主要是學校一線教師,一線教師能同時對中職學生和學校情況有清楚的了解,所以在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保持開發人員的穩定減少一線教師的流動性是非常重要的。
(五)遵循學生個性發展原則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最終面對的還是學生,所以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遵循學生個性化的原則,做到綜合考慮所有學生的情況,有的放矢。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要從學生的實際發展為出發點,教材的內容要是學生喜聞樂見、貼近日常生活,更能提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中職英語校本教材應該由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兩部分組成?;A英語從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出發設定情境對話,這些能滿足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與外國人的基本交流能力,還要結合當下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門話題來進行閱讀訓練,同時也可以融入當下流行的英語歌曲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英語保持高度的興趣。專業英語的開發主要是為學生提供所學專業的英語學習。開發的過程既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又要有專業特色。由于專業英語沒有基礎英語那樣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專業英語的內容也要由淺入深,不能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比如國際商務專業的英語,要大量結合商業活動的圖片或視頻,設定商業方面的對話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運用方法
在結合學校和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一線教學教師要靈活運用校本教材,進一步深化改革教學方法,針對學校的培養目標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場景,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上所述,校本教材注重的是聽說練習和情境教學,側重學生口語能力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利用趣味課堂的方法,吸引中職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中職英語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增強英語課堂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中。校本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線教師編寫的具有創新性的教材,所以教師可以采用趣味課堂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梢酝ㄟ^二人情景對話、相關話題談論等形式豐富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真正參與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英語教師應該有對每個環節都能組織起趣味課堂的能力,比如在授課“Shopping”這一環節時,如果只是教師在講臺上單調的講解知識點,那么課堂氣氛必定會非常沉悶,根本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自己設定一個購物環境,由學生來扮演購買者和售貨員,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模擬,從而熟練地掌握有關Shopping的常用語“Can I help you?”“Here is the change.”等。
(二)利用獎勵表揚的手段,增強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所以在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實用性話題,多給學生參與發言的機會。要兼顧基礎較好及基礎稍差的學生,針對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會到發言和互動后成功的心情。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學生有一點進步時對其進行肯定和表揚,以達到增強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的目的。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時,教師不要用生硬的語氣與學生對話,要多給學生一些肯定的贊許的語言,如“Very good”“Come on”等,使每個學生能體驗到被教師平等看待。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三)利用與專業課教師的配合,加強中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要遵循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在學習專業的知識,校本教材既包括基礎英語也包括專業英語,所以英語教師在使用校本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時對一些專業性太強的專業英語知識了解得不夠透徹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就要利用與專業課教師的配合與參與共同完成專業英語教學,由于這種教學模式比較新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還可以與專業課教師互動,更能體驗所學專業的魅力。比如在國際商務專業英語講解中,一些商業談判的用語需要更高的技巧就需要專業老師來配合,他們的講解更專業更有技巧。當然,是否需要專業課教師的配合是視教學內容而定的。同時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專業英語,這樣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共同努力使學生對專業了解更深刻,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中職學生英語的學習效果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創新性,決定了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來實現教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實現視聽教學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文件,欣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英文歌曲等。比如在排練英語小劇場時,可以先安排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之后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模仿排練并加以創新。所以,多媒體教學技術為中職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途徑,大大提高了中職學生英語的學習效果。
四、小結
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與靈活運用,對中職學校根據自身特點更好地提升競爭力、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中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堅持不懈。英語教師應該多總結、多實踐、與時俱進,這樣中職英語校本教材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陶.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的原則與研究策略[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9):31-33.
[2]張燕.中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及教學改革初探[J].職業,2012(21):74-75.
[3]吳文婭.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探討[J].成才之路,2007(9):26-27.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