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下的閱讀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實現了全面革新。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生素養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內容。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利用閱讀教學可有效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選用正確的方式方法進行閱讀、積累,在實戰中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實學生內心素養,為其后續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108
語文素養不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必要條件,更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語文知識、語言運用、表達手法等多個方面加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力度,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拓展,完善個人素養,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诖?,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而后對當前現狀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和閱讀教學改革策略,望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了解: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
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外,更要利用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積累,培養語感,拓展個人思維,使學生利用自身現有知識對當前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轉化。不僅如此,新課改還要求在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時必須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理念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個人審美、品德、修養,同時還要明確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順應“整體認識,分部欣賞,整體感悟”的閱讀規律,真正實現多種閱讀方式的靈活應用。比如,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影、新聞、辯論會等資源豐富課堂內容,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二、分析: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大都是以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為基礎進行的。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多種現實問題。比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無法真正轉變自身教學方式、教學思想,導致在文本研讀、感悟過程中過于“傳統化”。還有,在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總是會斷斷續續地遇到多種問題,比如:生僻字詞,斷章取義,導致根本無法正確了解該文章核心內容,進而對閱讀學習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三、探究: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
(一)以讀為本,體會閱讀美感
“讀”既是閱讀教學中的基本環節,又是學生直觀感受文字的必要方式。閱讀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作者所寫的文字結合作者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寫作的意義及寫作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初始、高潮、結束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個人情感,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融入到作者所在的意境,甚至可以將自身思想與作者意境相結合,實現“精神交流”。在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使學生真正走進文章,感受文章各個情節的跌宕起伏,進而更好地對文章進行深度解析。
《山行》是詩人杜牧描寫秋天山林景色的一首七言絕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分析詩句表面含義為切入點:“遠上寒山石徑斜”是文章第一句,整篇古詩是圍繞山寫的嗎?如果不是,那古詩的寫作主題又是什么,同學們深入分析詩句,找出古詩的寫作主題。而后可以引導學生對當前作者情感進行剖析,了解詩中字詞美感?!斑h上寒山石徑斜”一句簡單點明了寫作背景及寫作地點,用“寒”字說明了當時正處于深秋,而“遠”字代表了山路長遠;古詩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就形象地表現出白云繚繞的情景,“有人家”三字更是代表了深山里的生氣,同時與上句中的石徑也相呼應?!巴\囎鴲蹢髁滞恚~紅于二月花”這是這首詩的中心句,前一句中“晚”字用得恰到好處,既點明了寫作時間,還可表達出自身對于楓葉的喜愛之情。后句“紅于”一詞更是無比精妙,將楓葉的色彩與春花相比,給人以視覺想象。在整首詩句中,作者將自身情感與周圍所見所聞融為一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含義為基礎,幫助學生真正融入到詩句中,體會到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二)交流分享,培養思維創新能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實施“灌輸式”教學,勢必會對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部分時間以供學生交流,讓學生獨立分析、理解文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閱讀中全面體會作者情感,反省自身?!耙磺€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個人見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交流過程中,對于一些好的思維方式可以借鑒思考,從各個角度剖析文章,讓學生真正走進文章意境。
《望天門山》是詩人李白所創作的一首古詩,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先對這首詩的意義進行簡單講解。開頭描述天門山從中間斷開,滔滔楚江水滾滾而下,氣勢恢宏,碧水東流到了天門山,“回”是往哪兒流呢?這時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猜測,“是不是有東西擋住水了?”“是不是已經填滿了所以不得不往回流呢?”帶著這個疑問再對下面兩句進行了解。青山和一輪紅日,碧水,還有孤帆,這是何等美麗的景色,那么作者寫作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呢?你們從詩里感覺到作者的情感了嗎?如果有,哪句可以表現出來呢?通過多個問題的不斷遞進,使學生在思考中想象,將自己置身于“天門”“楚江”“碧水”“青山”之間,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感。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讀這首詩會有什么感覺?”“你認為這首詩跟以前學過的詩有什么異曲同工之處?”在布置任務后,各個小組分別選派同學進行發言,學生可以將本次學習內容與以往知識進行整合。利用交流學習方式,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進而有效培養其思維創新能力。
(三)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要想真正發揮核心素養理念的實際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自身教學模式進行完善,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構建一個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進而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提問法”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實現主動思考。
比如在教授《司馬光》時,教師可以提問:“在這篇課文中,小孩子掉到什么容器里了呢?”由于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甕”字可能還不認識,所以很多學生開始指著課本上的圖畫告訴老師,掉到這里面了?!澳撬麨槭裁磿暨M去呢?”此時學生十分好奇,會思考為什么會掉進去呢,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本學習。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簡單了解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然后分別演示“司馬光砸缸”經過,看誰演示情況更貼合課文內容。在此過程中,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課本,可有效調動學生自主能動性,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認知本篇文章。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不僅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創新自身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轉換思考方式,使其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曉峰.漫談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月光曲》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7).
[2]葉翠敏.基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18(14).
[3]王會娟.從“以學科文本為核心”到“以能力提升為旨歸”——閱讀核心素養的反思與重構[J].基礎教育研究,2018(9).
[4]卜超.淺析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J].未來英才,2017(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