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體驗隨機事件 培育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體驗數據的隨機性是數據分析觀念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數據隨機性的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薄弱。我們可以從巧妙預設、巧用生成;激活經驗,解讀諺語;開展游戲,玩中體驗;方案設計,解決問題這四個方面有意識地選取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進行滲透,將數據分析觀念培養中的事件發生隨機體驗落到實處。
  關鍵詞:體驗;隨機;數據分析觀念;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092
   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在數據分析觀念方面增補了“體驗隨機性”的學習要求:“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這一增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相當具體地從兩方面闡述了隨機性的含義與體驗途徑,闡明了偶然與必然的關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統計教學的內容往往處于與隨機性檢驗相脫節的狀態,似乎只有在教學“可能性”時,才涉及隨機現象的教學。為什么極具現實意義的隨機性體驗始終與小學統計教學相脫節呢?恐怕主要原因還在于教師的認知偏差。比如,對小學生接受能力的顧慮過多,統計的對象往往是確定性事件,以確保有唯一標準答案。此外,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教材在編排時將可能性作為獨立教學單元,故而隨機性體驗只能在拋硬幣、摸球等實驗中實現。這對于學生數據分析整體觀念的培育與形成是極其不利的。雖然第一、二學段學生主要學習的是描述性統計分析,而不是推斷性統計分析,但完全可以,也應該滲透數據隨機性的體驗。下面就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隨機性,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巧妙預設,巧用生成
   課堂上有時能夠生成一些十分自然、巧妙的時機供我們引導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隨機性。例如,統計最喜歡吃的水果、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這一類的統計題材,由于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容易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因此深受教師的青睞。一次公開課上,教師安排了“三個運動項目中你最喜歡哪一項?(跑步、籃球、游泳)”環節的教學。課堂上就這一問題統計了兩次,第一次由教師組織,第二次由學生代替教師主持,相當于鞏固練習。不料,第二次統計結果,最喜歡籃球的比第一次少了1人,喜歡游泳的卻多了1人。查找原因時,有學生“檢舉”是同桌兩次舉手變了。教師回應,要嚴肅認真地參加統計,不能改變自己的選擇,否則統計結果就不準確了。教師從培養數學精神的角度上,抓住這一偶發事件,教育學生要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地參與統計,確實有助于學生數學精神的培養。但從培養數據分析觀念的角度上看,卻值得商榷。事實上,學生因為籃球、游泳都喜歡,導致前后不一致,這本就是統計調查中常有之事。如果教師能允許學生改變自己的選擇,學生就會對“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有切身的體會。
   如果說上面的事例,可遇不可求,那么有些數據的隨機誤差生成是可以預期和設計的,例如平均數的計算問題。在平均數教學時,教師布置學生用自己的尺子測量課桌桌面的長寬。同小組的四名學生測量結果(單位:厘米)是119、120、120、121。經過學生討論,形成共識,課桌桌面的長度在119到121之間,最有可能是120,因為平均數是120厘米,而且有兩個學生是120厘米。由于“學生尺”的刻度有限,這樣的測量活動很容易出現類似誤差。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親臨比較原始的隨機環境,體驗了自己測量生成的隨機性,這樣的體驗無疑是極具價值的。而且學生從整體對數據進行分析,有平均數,還有用自己的語言對數據的范圍、眾數等統計量進行描述,由此得出多樣性結論,這對于學生數據整體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幫助。類似的統計問題還有不少,比如,一小盒葡萄干有多少粒,一分鐘脈搏跳動多少下,等等。
   二、激活經驗,解讀諺語
   兒童對現實世界中不確定事件、不確定現象的體驗是通過大量的符合日常生活經驗的,有趣的活動來獲得的。這部分生活經驗,可以支持學生對諸如“肯定”“經?!薄芭紶枴薄安豢赡堋钡仍~匯的理解應用。因此,設計一些有趣的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活動喚醒原有生活經驗,進一步體驗不確定性事件的存在及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事件發生可能性判斷的活動。如,明天本地會不會降溫,XX同學100米跑步能不能獲全班第一,天陰沉沉的是否要下雨等。
   除了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民間的諺語、俗語往往是人們通過觀察得出的帶有規律性的結果,并借此指導日常生產、生活。如,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水淋淋;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教師可以在教學時,介紹性地出示這些諺語,讓學生嘗試解讀這些諺語的意思,再討論這些諺語的由來。這樣事件發生隨機性的體驗不再是局限于課堂和純數學的研究,而是進入了生產、生活。對課標提出的“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這一點的體驗將更為深刻、自然,對事件發生隨機性的探索的價值也躍然而出。
   三、開展游戲,玩中體驗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很多時候兒童是在游戲中體驗、建構數學知識的,游戲不僅能激發思維,還能促進策略性知識的形成。開展數學游戲也就成為了引導兒童體驗事件發生的隨機性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可能性”教學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摸球游戲。在不透明袋中放入有色球(如3紅7藍),讓學生分成兩組做這個摸球游戲。游戲規則:每組有5分基礎分;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參賽,依次先猜顏色再摸球;猜對的加1分,猜錯的扣1分;先達10分的組獲勝。先討論游戲策略,再開展游戲;游戲時把摸球情況記錄下來,游戲結束后再讓學生分析、討論袋中球的顏色情況;討論、調整游戲策略;得出“猜藍色球更容易獲勝”的策略后,組織學生討論“猜藍色球是否每次都能猜對”。這樣一個概率與數據相結合的游戲,學生親身實驗、多次討論,數據隨機性體驗層層深入。不僅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可能性有大小”,而且對于隨機事件“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與“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這兩個方面的體驗也更全面、更深刻。
   四、方案設計,解決問題
   方案設計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學生從中不僅能體會知識的內在含義,還能體驗知識的運用價值。如“設計游戲轉盤”,兩個小朋友做跳格游戲,活動規則:依次轉動圓形轉盤一次,如果指針停在紅色區域,在格子圖中向前跳動一格;如果指針停在藍色區域,向后跳動一格;如果指針停在黃色區域,則不動。為了保證做到游戲公平,這個轉盤上的顏色,應該怎樣設計才合理?又如“抽獎方案設計”,某鞋店進行產品促銷,顧客每購買一雙鞋,就參加1次抽獎活動??紤]到成本及銷售利潤,希望顧客抽獎10次,最多只能3次中獎,請你設計一個抽獎方案,包括抽獎用具及用具的設計、抽獎規則等。這樣一來學生的設計就多樣化了,有用轉盤的,有用相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卡片、球的,還有用骰子的。學生通過各種方案的設計不僅對事件發生隨機性的兩個方面都有深刻體驗,而且設計過程中概率知識與實踐應用的完美結合,對學生運用數據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數據的隨機性離我們課堂教學并不遙遠,“預設”與“生成”都有可能,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從統計學的整體視角出發,分析、選取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進行滲透,那么事件發生的隨機性體驗就一定能落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充分體驗隨機現象后,就能用這種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就會發現原來日常生活中不確定事物遠多于確定性事物。事件發生的隨機性體驗也就隨之落地,數據分析觀念培養也能全面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曹培英.跨越斷層,走出誤區:“數學課程標準”核心詞的實踐解讀之九——應用意識[J].小學數學教師,2015.
  [2]林曉莉.借助生活實際 培養統計觀念[J].文理導航,2015(18).
  [3]劉志.如何促進小學生統計觀念的發展與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3(27).
  [4]潘小明.小學生統計觀念的發展與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7).
  [5]曹慧.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5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