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規范語言文字教學,培育學生人文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言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情感交流的紐帶。規范語言文字教學,通過營造規范用語用字環境,開發學生語言潛能,注重學生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人文修養和文化品味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和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言文字  核心素養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207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情感交流的紐帶。讓學生掌握和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培育學生人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和外在體現。反過來,讓學生掌握和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核心素養。通過規范語言文字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語言所傳承的豐富燦爛的文化,加深對母語的情感,明確學習和規范運用語言文字重要性,培養學生說話、演講和論辯才能,發展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一、拓寬學習渠道,營造語言文字學習環境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如,組織文學社,讓學生剪報、編輯報刊,組織社會調查,組織讀書報告會,開展演講、辯論,讓學生確定課外閱讀專題、寫專題報告等等,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要求學生主動參加班、校、社區的各項活動,自主地辦報刊,參加社會調查、采訪等活動,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的、有目的的專題閱讀,并寫出相應的閱讀報告……我們把學生多渠道的顯性學習活動和隱性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強調語文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攜起手來,共同關心學生語言能力、人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共同營造一個具有深厚氣息的語言學習環境。
   要規范學生語言文字,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核心素養,就必須重視學生寫字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在低段著重指導學生寫好硬筆字,結合新課改理念,要求每周至少要有一節寫字課進行寫字指導練習;高段著重指導學生練習寫毛筆字。利用中午的午習時間,開展“筆墨飄香的午間”的全校性的練字活動。學生上交練習作業,到期末上交一張滿意的作業參加展評。同時鼓勵老師們研究如何提高寫字指導的實效。
   二、注重語言積累,開發學生語言潛能
   語言文字是人類活動的重要交際工具,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交際工具,它必須與思維活動相一致;而作為思維工具,它又必然承擔著認識客觀世界、豐富內心世界的任務,而作為文化,它又必然影響著情操的陶冶、世界觀的形成。長期以來,我們對語言性質的認識過于窄化,尤其是對工具性的認識,僅僅把它看作交際的符號。因此,語言教學充斥著的是對知識概念的學習、記誦和機械的運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其基礎是語言積累——主要是書面語言的積累。我們的學生,在入學前已經具備了適應生活的語言能力,但主要是口頭語言的運用,入學后,一方面要規范和提高口頭語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學習、運用書面語言。在基本解決了識字問題之后,就要從優秀、典范的書面語中認識、掌握書面語,這個過程,也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語言積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語言材料的認識、記誦與掌握,尤其是初學書面語,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是不行的。
   三、注重文化修養,提升學生文化品位
   學語言也是在學文化,它正如《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所描述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贝舜沃贫ǖ摹墩n程標準》,強化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課程目標第(2)條、第(3)條是這樣表述的:“(2)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養分;(3)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可見,落實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須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體現?!墩n程標準》適度強化了古詩文的閱讀,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并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吸收語言精華,提高書面語的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能夠鉆研教材,巧妙設計,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并積極創設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此外,鼓勵老師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融圖、文、聲、像為一體,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直觀化,趣味化,使教與學的過程更豐富、生動,更易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和積極性,發展學生思維,優化課堂教學。全校開展“書聲朗朗的晨間”活動,要求學生到校后進行朗讀練習,每學期末舉行朗讀比賽。評比優勝班級。各班參加學校組織的閱讀考級活動,學生閱讀教師推薦的書籍,進行摘錄,撰寫心得。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后參與考級,獲得證書。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更有效地掌握和吸收規范語言,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人文核心素養。
   四、改善學習方式,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
   真正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轉變為接受性、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相結合。我們無意否定接受性學習方式,在學生認知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接受;我們要否定的是單一的接受性方式,讓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自己鉆研教材,體驗文本內容和作者的情感,逐步地形成問題意識,形成專題研究的意識。
   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指導,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貫穿在基礎型課程的全過程,一是體現在綜合學習過程中。所謂的貫穿在基礎型課程的全過程,就是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內容,感受語言,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控制課堂的局面,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提問、討論、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獨立意識和合作意識。所謂的體現在綜合學習過程中,就是要讓學生自覺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并從中提煉問題,研究問題;綜合學習還包括專題閱讀和專題研究,要培養學生占有第一手資料的習慣,培養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專題的習慣,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賞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葉圣陶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边@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參加社會實踐,積累常用的諺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學會批判性思考,并積累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49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