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青島,有一個故事叫趕大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臘月的大集,在許多老青島眼里,是冬日里的暖陽,是童年里的美好記憶,更是成長中的不可或缺。進了臘月門,—個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青島大集開始散發出濃濃的年味,是植根于青島人心中的“最純民俗風”。
  正月里的大集,不似臘月大集的熱鬧擁擠,但卻別有—番風味,蔬菜水果、肉類水產也是—應俱全,只要你找對了地方,不但“年味”不減,偶爾還會有驚喜。
  對青島人而言,趕大集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很久前。有人說,大集好似一個社會,里面藏著多元的經濟信號,蘊含著濃濃的文化味道。商品經濟不發達的過去,集市是人們互通有無,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式。經濟日益發達的現在,密集的超市和便利店取代大集供給人們需要的東西,但在人們的心目中,那充滿著吆喝聲、洋溢著快樂的大集文化永遠都是無法替代的。
  最地道的青島味兒
  青島李村大集,在1872年的《即墨縣志》中,就有記載。其后100多年,時代在不斷變幻,生活更以令人驚異的方式演進,但每逢農歷二、七,這個在李村河的河床上一字排開的龐大集市,卻始終商攤密布、人潮洶涌。
  時間并不總是帶來改變。它更神奇的力量,是讓一些東西留存,積淀為傳統。當然,售賣的東西早已不同,曾經負載的復雜的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剝落。但人們可以確信,正是因為這些傳統的延續,這座城市才會這樣豐富、這樣生動。
  舌尖上的上馬大集
  蝦虎、蛤蜊、海蠣子、魷魚、蟶子、老板魚……如果你是海鮮發燒友,來到這里一定會讓你大呼過癮;如果你喜歡熱鬧,愛好傳統民俗文化,那么10萬人同趕一集的景象絕對讓你不虛此行。這里就是始于清康熙年間、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青島市城陽區上馬大集。海鮮滿市的上馬大集對上馬人來說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難以割舍的大集情結。
  上馬集古時稱馬戈莊集,當時集市規模較小,大都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小商小販在農歷的三、八之日變走街串巷為到集結定點交易。于是逢農歷三、八便形成了馬戈莊集市,據《即墨縣志》記載,在光緒年間,馬戈莊集市已具規模,民國時期規模更大。集市貿易原來只有針頭線腦、鍋碗瓢盆,后來又增添了糧米油鹽、各種蔬菜瓜果,還增添了耙耢驢具和大牲口市場。
  1988年,迫于現有場地已滿足不了日趨擴大的集市,集市由原村街遷至村東南方的開闊地帶。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市場貿易日益繁榮興旺,1995年,集市北側馬戈莊海鮮批發市場形成;1999年,集市北側舊貨交易市場建成;2005年,集市東北側商貿城建成;2009年,集市東南側以海鮮集散為主要特色的上馬農貿市場和海鮮餐飲為主的上馬膠州灣特色小海鮮美食港建成。這些不同商業體的建成,與上馬大集交相呼應、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大大豐富和完善了集市貿易的內容,使這300多年的古老集市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上馬大集已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飄萬里的麻灣大集
  零下10°C的低溫,迎風走著面如“刀割”;滾滾車流中不斷發出嘈雜的聲音,掀起的揚塵讓人口鼻發麻;崎嶇不平的小路讓年邁的老人越加步履蹣跚……可在紅火的大集面前誰在乎這些呢?從集市響起第一聲吆喝的那刻起,整個集市就會如往常一樣呈現出熱鬧紅火的景象,這里就是青島膠州市膠東鎮麻灣大集。紅燭和黃香是它的標志,火爆的人氣讓大集久經考驗仍屹立不倒。
  麻灣大集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已經困擾了膠東街道的工作人員許多年,每個大集都有著屬于自己的一段歷史,可麻灣大集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似乎尋遍整個街道也無人能夠說出,更沒有文字性的記載,只能從老人們的記憶中了解。
  麻灣大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因為當時膠州當地的人不是很多,而且住的非常分散,在沒有麻灣大集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幾乎是自給自足,或是當村人之間互通有無,之后一些麻灣村的村民推著小推車或者是挑著貨郎擔到膠東鎮各個村沿街叫賣,這也是整個膠東鎮最早的一批買賣人。在這些小商販的努力下,后來人們都習慣性地把麻灣村當做膠東鎮的一個商品較為集中的地方,久而久之,麻灣村就成了膠東鎮一個小有名氣的小市場,有了固定的攤位和固定的消費群,這就是麻灣大集最早的雛形。
  但從1990年開始,大集的規模幾乎是每年蹦一個高,到現在整個大集的長度超過千米,銷售的商品超過百種,成為膠東鎮最大的集市,同時也是整個膠州地區最大的集市之一。整個大集的攤位均呈環形布局,形成一個巨大的“商圈”,魚市、肉市、菜市、布市、花鳥市、牲畜市……綿延千余米的麻灣大集分為20多個門市,各類貨物應有盡有。
  500歲的辛安大集
  作為青島西海岸最古老、最大的集市,辛安大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近百年來,辛安大集經歷了多次搬遷,規模不斷增加。
  據辛安忠孝寺內石碑載。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趙宏等人倡導于古歷三月初五在辛安起集,集日逢五排十,遇小月順延一天(遇小月為初一,除夕遇29日不順延)。每年農歷三月初五和臘月初五為山集。經歷500多年風雨的辛安大集始終興盛不衰。2001年春開始,辛安大集除逢五排十為大集日外,又加逢三排八為小集日。雖然現在辛安街道的商場、超市很多,但周邊老百姓還是習慣農歷逢五、逢十趕趕辛安大集。從針頭線腦、面人糖瓜、紅白喜事用品到蒜臼子、面板、香爐等都能買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辛安大集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地址的多次變遷,但不論如何變遷,熱度卻始終未減。據辛安村的老人們回憶,在近百年中,大集從村北搬到村內,從村內搬到南河灘,后又從南河灘遷到村內,2012年9月辛安大集正式落戶黃河路批發市場。
  400年的即墨王村大集
  “王村大集”,是青島即墨東部歷史最為悠久的集市之一,自古就有“通工商業,便漁鹽之利”之說。遠古時代,當地居民就有將各自生產的農副產品和海產品等聚此交易之習,積習成市,逐漸成為“島里”最大的集市,延續為農歷“三、八”時“商賈云集,貨物相易”,吸引了即墨、海陽、萊陽等外地商販前來貿易,市場得到迅速繁榮,規模越來越大。至明萬歷年間“王村大集”為即墨縣十三鄉集之一。清朝中期到民國初年,已開建比較上層次的“吉興”“福盛店”“天合昌”等老字號名號店鋪40多家,并具有自己的通用貨幣,十分罕見。   如今王村大集依然繁榮,已成為繁榮當地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商業平臺。
  年味濃郁的沙子口大集
  提到青島市嶗山區的沙子口,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海貨。沙子口大集的海產品可以說是最齊全的,由于周邊漁民多,因此大集上賣的干鮮海產品品質比較有保障,大都是漁民們自己加工而成的。從規模來看,沙子口大集僅次于李村大集,是青島市的第二大集市。
  農歷逢五逢十,這場鄉村大集都會在沙子口上演。實惠掃貨,買點和超市里不一樣的東西,這里有足夠的理由讓你忘卻路途遠近。熱乎乎的煮玉米、剛出鍋的豬頭肉、糖炒栗子、鹽烤核桃、自制辣椒醬、土蜂蜜、海水豆腐、活魚活雞活海參……應有盡有。
  聞名遐邇的泊里大集
  作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惟一入選市級“非遺”的農貿大集,泊里大集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由于配套設施落后等多種原因,原先的泊里大集場地已無法滿足老百姓經營購物需求。2016年,泊里大集正式搬遷新址并開門納客。搬遷后新址位于泊里鎮泊董路以西,泊里河南村南側區域,占地10余公頃,比之前大了一倍,大集時間未變,依舊是逢農歷四、九趕大集。
  搬遷到新址的泊里大集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賣聲、砍價聲此起彼伏,各種聲音構成了一曲獨特的大集協奏曲。整個大集被細分為服裝市、雜貨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鮮市、干貨市、五金市、農具市等20多個專門的區域。雖然這里售賣的貨物不如超市內精美,但物美價廉的數百種商品讓附近的村民并不羨慕城里的大超市。
  泊里大集是泊里鎮最具特色的“文脈”,也是泊里人精神上的“根與魂”?,F代生活中,泊里大集作為一個民俗市場和文化符號更加聞名遐邇,趕泊里大集已不單純是老百姓買賣商品的方式,更是對歷史傳承的回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泊里大集”擁有交易攤位3000個,不僅能滿足未來市場發展需求,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帶動鎮區南部開發。近年來隨著董家口開發建設的快速推進,泊里鎮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泊里大集的區域影響力也逐步上升,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最大規模的綜合性集市,年交易額突破1億兀。
  據了解,“泊里大集”作為青島市目前尚存的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集市之一,從清朝乾隆年間設立“泊兒集”(又稱“泊里集”)開始,歷經4次遷址,成為連結蘇、魯、皖、豫等省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方民俗特色。2012年,“泊里大集”入選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