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真功“地龍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地龍經拳產生于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是武當派象形拳的一種,技術獨特,極具北派武功特點,目前流行于高密、平度、昌邑、諸城、安丘等地,是山東本土拳術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尤以高密地龍經拳影響最大。高密地龍經拳保留了傳統武術技擊性的“原生態”特點,具有較高的實戰價值,如今已歷五代傳承,于2013年成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拳種有歷史
“地龍”別名蛐蟮,俗稱蚯蚓,從拳名可知,地龍經拳屬于象形拳。象形拳是一種模擬各種動物的特長和形態,以及表現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術,為人所熟知的螳螂拳、猴拳、醉拳等皆屬象形拳。據高密地龍經拳第五代傳承人杜文明介紹,最早創立地龍經拳的是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一位名叫瑯琊的武當派得道真人。他曾無意間看見蛐蟮與螳螂纏斗,并斗跑螳螂的過程。蛐蟮無腿腳卻能戰勝大刀螳螂,這對癡迷武學的道士啟發很大,于是他模仿蛐蟮斗螳螂發明了一套拳術,起名地龍經拳。在更早以前,荀子也從蚯蚓那里得到了啟發,他在所著《勸學》一文中這樣寫道:“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庇纱丝梢姡球究此迫跣?,但其自身的生存法則的確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
由于缺乏具體的文獻資料,瑯琊真人是何方人氏,于何處創立此拳并不得而知,但自清朝雍正年間(1722年至1735年)始,山東平度即多見習練此拳者。據傳,清朝雍正年間,身懷地龍經拳術的俠客陸一刀落難平度縣,被鄉民救起。為報答鄉民救命之恩,陸一刀便將平生所學盡數傳授給恩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高密當地望族松園張家第13世孫張喬去平度訪親會友,見當地武藝高強的馬姓師傅演練地龍經拳法,便機緣巧合學得此藝。
張喬苦學兩年,回到高密后,視地龍經拳為家寶,率弟子們重點傳授練習,張喬也就成為地龍經拳傳到高密的第一代傳人。后經第二代傳人張作升、第三代傳人官維鑒、第四代傳人官志臣的傳承,如今,地龍經拳在高密已傳至第五代。
實戰之中顯身手
高密地龍經拳具有傳統武術“原生態”的特點。中國武術九段、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成銀表示,技擊的方法、實戰的技法,是中國傳統武術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也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地龍經拳是傳統武術當中最早的地躺拳的主要運動形式之一,既有踢有打,又有摔有拿,一般擒拿都是手上的功夫,地龍經拳卻是通過摔倒以后用腿、腳上的功夫來完成,非常獨特?!?
地龍經拳通過腿腳功夫實現擒拿效果,代表性招式有“下風剪”“中風剪”“上風剪”?!凹簟笔教茁吩跉v史上曾有幾次著名的實戰應用?,F僅舉兩例:其一是第二代傳人張作升在保護辛亥革命先驅劉冠三進京途中,對劫匪使出“中風剪”,將強盜剪落馬下;其二是在1937年的齊魯武林擂臺賽上,第三代傳人官維鑒打擂時運用“上風剪”一招制敵,轟動省城。
地龍經拳以腿法為主,掌法為輔,演練難度大,打法怪異,繼承了“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的技擊思想,擅長用腿法來變換攻防,實戰中常以傾斜上半身回避對手的攻擊,同時以快速伏地模式前進出腿,看似被對方擊倒,實則沒有真正受力,倒地是進攻的前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簡而言之,地龍經拳以跌、撲、翻、滾、剪、挑、摔、蹬、扣的套路見長,展現的是倒地后的腿腳功夫,專攻人的下盤,實戰中招招都有反敗為勝的鮮明特征,是一種極具實戰價值的拳種。
地龍經拳如今留存有24路套路,套路有長有短,動作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各套路間既各自獨立又前后銜接,動作緊湊,連貫一致,且套路系統結構嚴謹,剛柔相濟。據第四代傳人官志臣所傳拳譜,其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基本功,二是站步換氣法,三是二十四路拳法,此外,與器械相結合,地龍經拳還留有十二路刀法和六路槍法,內容十分豐富。
半世學藝半世緣
高密地龍經拳流傳至今,殊為不易。1992年,高密地龍經拳第四代傳人官志臣駕鶴西去后,如何傳承、發揚地龍經拳的使命便落在了杜文明的肩上。
杜文明現年63歲,自13歲開始師從官志臣學習地龍經拳,練拳已有半個世紀。初學地龍經拳時,官志臣見杜文明身材瘦小,不像能吃苦的樣子,對他并沒有太在意,但隨著學拳的深入,杜文明的執著和勤勉讓師傅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皠傞_始練拳的時候,光蹲馬步就練了一年,后來師傅見我執著,動作有板有眼,才開始教我練拳?!被貞浧甬敃r練拳的情景,杜文明至今記憶猶新。自此,杜文明便跟隨師傅習拳不輟。
1984年,山東省民間武術挖掘整理大會在青島市舉行,杜文明與師傅及徒弟多人參加了這次盛會。會上他與遲華、杜桂勇師徒三人表演了地龍經拳中的經典套路——“對練滑車”,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時任山東省體委民間武術挖掘小組組長的范春和對地龍經拳這一獨特拳種評價很高。
此后,杜文明經常率領徒弟們參加社會各界組織的武術比賽及表演活動。多年來,杜文明以經營企業盈利之資投入到傳承地龍經拳的事業當中,以商養武。談及與地龍經拳半個世紀的情緣,杜文明說:“地龍經是我一生所愛,難舍難離,師傅在世時就經常對我說:‘地龍經拳是咱高密的地方拳種,將來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一定要傳下去!’這么多年了,我覺得是一種責任在驅使我做這件事。”
2008年,高密市正式立項為地龍經拳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地龍經拳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杜文明不負師傅重托,為地龍經拳的發揚及傳播做出了新的貢獻。
建館傳播揚美名
在高密紅高梁影視基地正門前不遠處,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親筆題寫的“地龍經”三字匾額十分醒目,高密市地龍武館便坐落于此。走進這座古樸的四合院,濃郁的武學文化氛圍撲面而來,有關地龍經拳的歷史典故以圖說、視頻、投影以及極具高密本地特色的剪紙、泥塑等形式一一展現在觀者面前。
據介紹,高密市地龍武館占地5畝,陳列著地龍經拳傳人的諸多歷史遺物,“地龍經拳師們抗日的事跡,抗美援朝的事跡,伸張正義的業績也都在這里展現出來。”談及建立這座展覽館的初衷,杜文明說:“在東北鄉設置展覽館,從20年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但當時缺少資料,一旦條件成熟了,我一定要建一個展覽館,讓后人都知道高密的這個拳種?!比缃?,高密地龍武館已成為展示高密地龍經拳的一個重要窗口。
隨著地龍經拳的不斷推廣普及,有關地龍經拳的報道也時常見諸報端、電視、網絡,地龍經拳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影響力正日益擴大。而地龍經拳傳奇的歷史,更是成為作家寫作的題材。作家辛夷所著長篇小說《青檀》就是以民國時期山東密水的民間生活和抗戰為背景,以傳奇武功武當派地龍經拳為線索,圍繞地龍掌門官大桐、義軍領袖冷鐵山、螳螂拳師萬海民等三個家族的命運沉浮,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魯東地區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風貌。
為了更好地將山東這一優秀拳種傳承下去,杜文明經常帶領他的弟子外出參賽,讓更多人了解地龍經拳,同時,他們也走進了校園、企業、社區、軍營、鄉鎮,為全民健身事業服務。
從血氣方剛到老當益壯,從最初的習武者到如今的傳承人,杜文明如今的目標是申請國家級非遺。他說:“地龍經拳代表著高密,作為高密地龍經拳的傳承人,我要在思想上、行動上擔得起這個責任。”
?。ū疚膱D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魏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