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有效高效課堂教學淺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共識,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教學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我想這也是我們教師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有效課堂 高效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們農村小學生數學成績整體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的班級而言,相對于城鎮中心學校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那么,如何才能夠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我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幾點認識與思考。
1因材施教展開課堂教學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2加強生活化思維能力訓練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盡量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有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要把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從而又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又如:在公開課 “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時 ,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小組“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隊旗的面積。通過這一學習,讓我欣慰地看到,學生的思維多種多樣,看問題的方法也不同。
3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有用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加強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與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學習“米、千米”的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
4先學后教,以學生為主體
“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過去我總是在講解例題,歸納概念、計算法則、總結規律時都一手包辦了,后來發現這樣做,養成許多學生不愛動腦筋的壞習慣,他們總是被動地聽課,不愿主動地學習,課堂參與積極性很低,往往一個問題問下來,舉手的人寥寥無幾。后來,我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在充分相信學生學習能力的前提下,把時間還給學生,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嘗試著“先學后教,先練后講”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通過學生回答問題,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疑難問題及時點播指導。如我在執教“連除應用題”一課時,我先用課件呈現導學案:解決“每個小組有多少人?”,必須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交流多種解題思路:先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討,再解答;獨立思考,想一想能有幾種解答方法,把方法寫在本子上;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這樣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要做個有創新的人,成長的人,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