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論基礎》的過程考核教學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信息論基礎》是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專業核心課程,傳統的教學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結合作者近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該課程若干過程考核的教學初步探討,為進一步推進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信息論基礎 考試改革 過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信息論基礎》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及概率統計與隨機過程等數學課程為基礎,研究通信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對學生的數學要求較高,同時又有一定的實踐內容,對學生的編程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今年來,不少作者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議,如研究性教學、實踐教學、在線開放課程等。眾所周知,傳統的閉卷考核方式是以最終的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這不利于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接下來結合近年的教學實踐,談談過程考核模式。
1過程考核模式探討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積累,結合我校的實際,我們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信息論基礎》課程的教學考核采取了如下幾方面的過程考核的方式。
1.1 平時考核
這部分的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10%。以往的平時成績給法通常是根據作業情況來判定,但由于有的同學的作業課后并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甚至有的同學是在交作業的時候臨時抄其他同學的,但是從作業來看并不能看出來,因此直接根據作業來給平時成績是不合理的。我們采用的是課堂上隨時考核的形式。具體來說,當講完一些知識點和相關例題后,立刻在課堂上完成類似的練習題并上黑板演示出來,根據完成的情況來評定平時成績。所出的練習題都不難,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都能做出來,而那些“人在課堂心在外”的同學往往完成不了。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抓好課堂聽課質量,盡可能避免只是來教室打打醬油的情況發生。
1.2 期中考核
由于《信息論基礎》的知識內容較多,而在期末考試有限的卷面中難以一次性全部考察,因此我們采取了在學期中途進行期中考核的方式。這樣不僅盡可能全面考核了所教授的知識點,而且還對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對學生下面的學習也有一定的鞭策作用。這部分的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
1.3 實踐考核
《信息論基礎》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通信的基本理論,還要掌握具體的通信方法,并能付諸實踐。因此,我們的考核中加入了實踐考核這一項,這部分的成績占總成績的20%。實踐考核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可以交一篇課程報告,也可以交編碼、譯碼程序等大作業。我們給出了幾個參考主題,比如熵的相關概念、性質總結及推廣,編碼、譯碼相關概念及程序實現,信息論的相關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等,當然,學生也可以自己選擇相關內容進行討論。最終的實踐作業都要以論文的形式提交,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對課程的掌握與拓展能力,也鍛煉了他們論文寫作的能力,為今后的進一步深造打好基礎。通過提交的論文來看,有的學生課后讀了大量的文獻,最終提交的報告也寫得非常的好,不僅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讓任課老師拓展了視野。
1.4期末考核
在學期末我們安排了期末測試,這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50%。期末測試的內容主要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如熵、信道容量、編碼、譯碼等。試卷的難易適中,只有大約5%的較難綜合題。從學生回答情況來看,經過期末復習,基本上回答得都很好。
2結論
通過采取如上的過程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大為好轉,不及格率較以往有了明顯的下降。不僅如此,教學的課堂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比以前更足了,論文寫作與實踐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今后我們將考慮如何近一步優化考核方式,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學,更好地學,同時更好地提高綜合能力。
基金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十三五”專業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周良強,男,1981年3月生,籍貫江蘇儀征,博士,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系,研究方向:動力系統、非線性動力學。
參考文獻
[1] 曹蓮英,臧睿.研究性教學在信息論基礎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林區教學,2014(05):96-97.
[2] 王燕妮,周軍妮,王慧琴,趙素文.“信息論基礎”實驗教學內容仿真系統[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8,39(04):478-481.
[3] 吳曉富,顏峻.信息論基礎課程的本科教學實踐與探索[J].科技視界,2014(20):178+335.
[4] 劉鶯,周麗,劉凱,胡劍煒.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農業大學“信息論基礎”課程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02):106-1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