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的實踐為例,從銅仁儺戲的文化內涵、銅仁儺戲的教育傳承實踐探索、銅仁儺戲教育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銅仁儺戲教育傳承的有效路徑分析等方面,探討職業院校教育傳承地方文化,實現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的問題。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地方文化;融合;教育傳承;銅仁儺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104-02
   傳承文化是高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傳承地方文化是地方院校的使命,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是在履行傳承功能,也是在豐富自身的內涵發展。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肩負著傳承銅仁地方文化的使命,高校傳承地方文化的途徑大多以科研的方式實現,而職業院校教育傳承是近些年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才明確的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而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的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文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傳承銅仁儺戲實踐為例,探討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徑。
   一、銅仁儺戲的文化內涵
   銅仁儺戲是銅仁地區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銅仁主體世居民族是苗族、土家族、侗族和仡佬族等,苗族、土家族、侗族和仡佬族都有儺祭的傳統習俗,儺戲是儺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幾個民族的儺祭傳統雖有個別的民族差異性,但因地域性影響,他們的儺祭習俗非常相似,其儺戲也因地域十分相似,故本文將銅仁不同民族的儺戲統稱為“銅仁儺戲”。銅仁儺戲是銅仁民族民間生活智慧的結晶,它是銅仁民眾在歷史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以儺舞、儺技等為展演形式,以儺壇班子和民眾為自發傳承實踐載體,以儺面具等儺祭道具為文化表象符號,涉及銅仁民族民間的社會生活習俗、歷史、經濟、權力、游藝、神話故事、民間文學、慣習、藝術、信仰等內容的儺文化綜合體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銅仁儺戲是銅仁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銅仁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更是銅仁地域文化的內核之一。
   二、職業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的實踐探索
   (一)組建黔東儺文化教育傳承創新團隊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在省級教學團隊“大學生文化修養”團隊基礎上,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江儺堂戲為主要的教育資源開發對象,申報“黔東儺文化教育傳承創新團隊”立項,于2016年啟動團隊建設工作。團隊以儺戲教育傳承為主要任務,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嘗試將儺戲的文化元素分解出來,從旅游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藝術設計、音樂表演等專業角度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培養“懂地方文化”的特色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實地調研,了解銅仁儺戲傳承現狀
   團隊成員到德江、江口等地多次開展儺戲傳承現狀實地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全面了解儺戲,對儺戲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生存演變等方面都有一個系統的把握,且特別關注儺戲的變遷,為教育傳承創新尋找突破的可能。
   (三)與貴州省儺文化博物館合作,設立儺文化講習所
   貴州儺文化博物館其前身為貴州銅仁儺文化博物館,成立于1993年3月,2012年4月24日正式更名為貴州儺文化博物館,坐落于銅仁市民族風情園內。館舍分“儺的起源和貴州儺文化概況”“儺文化的表現形式”“儺文化的藝術特色”“銅仁儺文化的影響和研究”“曲六乙捐贈精品展”五個主要部分,主要陳列了部分明、清時期以來的各類儺神案畫、儺面具、儺法器道具、法書以及國內外儺文化研究成果和儺文化活動圖片,館內還設有一個10余人的儺戲表演隊。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省儺文化博物館于2016年10月合作成立銅仁儺戲教育傳承講習所,館內豐富的資源為旅游專業學生的導游技能培訓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場所,為環藝設計專業的學生的創意設計提供文化元素和創作的靈感,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舞臺、創作素材和靈感。
   (四)邀請國家級等各級傳承人進校園,開展儺戲展演和講座等教學活動
   自2016年初至2018年底共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月福等各級傳承人(主要參與者還有省級傳承人張連發、市級傳承人張玉文等)到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展演、講座等教學活動多次。傳承人為師生普及儺文化和儺音儺舞技能技巧等,并協同其他傳承人在校園展演儺戲,其中2016年11月4日開展的儺戲展演和2018年5月27日的黔東儺文化教育傳承成果匯展演的兩次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近千人。
   (五)邀請學者專家舉辦系列銅仁儺戲相關的非遺傳承學術講座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于2018年5月,邀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專家陳玉平、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家段超、柏桂喜等學者在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儺戲教育傳承與保護問題的相關講座。
   (六)舉辦黔東儺文化教育傳承與保護研討會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黔東儺文化教育團隊于2018年5月,組織邀請銅仁市內外儺戲研究專家在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黔東儺文化教育傳承與保護研討會,認真思考儺戲教育傳承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積極探索解決的路徑。
   (七)籌辦系列銅仁儺戲相關的創新傳承技能競賽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黔東儺文化教育團隊于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根據銅仁儺戲的文化元素,結合專業實際,組織各個專業學生參與黔東儺文化知識競賽、黔東儺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黔東儺文化導游詞創作大賽、黔東儺文化對聯書法大賽、黔東儺音儺舞編創大賽等技能大賽,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八)校園內文化墻展示銅仁儺戲
   校園文化建設的高校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墻就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載體?!拔逶幕笔倾~仁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特色,而銅仁儺戲是其中黔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得以在文化墻上展示。
   四、職業教育傳承銅仁儺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嘗試銅仁儺戲教育傳承、地方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銅仁儺戲本身在民族民間的文化表象和存在方式“誤導”了社會對其本質的認知,地方民眾的認識“困境”難以突破
   因銅仁儺戲與儺祭的淵源關系,民眾自身還處于“自在的”文化載體階段,而沒有形成“自覺的”文化載體意識,給儺戲戴上“迷信”“宗教”“巫術”等帽子的事常有發生。在教育傳承的過程中,不理解儺戲教育傳承的重要性,對教育傳承行為感到疑惑。
   (二)盡管銅仁儺戲所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對銅仁儺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文化元素的挖掘程度不深,銅仁儺戲與專業教育融合困難
   (三)銅仁儺戲產業化程度不高,專業人才培養難度較大
   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專業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銅仁儺戲產業尚處于萌芽后的艱難起步階段,即使在儺面具雕刻、儺戲表演等方面已有相關企業,但社會關注度仍然不夠,無法形成產業化。沒有產業支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無法定位,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的校外實訓基地無法滿足,也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就業需求。
   (四)銅仁儺戲的非教育傳承對職業教育的現代學徒制建設有可借鑒之處,然而銅仁儺戲的傳承是以“儺壇”為組織的班子師徒傳承,因涉及儺祭和儺技的傳承,外界對儺戲傳承途徑和方式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
   (五)銅仁儺戲教育傳承的師資、經費問題等社會支持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
   銅仁儺戲的教育傳承需要科研、師資、經費和其他一系列的社會支持,才能保證教育傳承的有序開展。目前,因對銅仁儺戲的認知、教學工作等因素的影響,銅仁儺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困難重重。
   五、職業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的有效路徑分析
   (一)正確認識銅仁儺戲,合理開發教學教育資源
   積極呼吁學界深度研究銅仁儺戲,深度挖掘銅仁儺戲,揭開其神秘面紗,引導銅仁民眾正確地對待其文化表象和文化內涵本質的矛盾對立與統一,為銅仁儺戲的教育傳承創造良好的氛圍,科學地進行教育傳承。
   (二)加強以師資團隊為主的教育傳承主體建設
   以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和師資為主體,職業院校和各級傳承人等社會多方共建教育傳承團隊。
   (三)努力構建銅仁儺戲教育傳承場域
   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以社會為主體,職業院校和社會等多方共建教育傳承場域。加強與企業等社會各界聯系,形成合作長效機制,共同建設銅仁儺戲教育傳承基地。
   (四)以銅仁儺戲傳承人為主體,職業院校師生和社會等多方共育教育傳承載體
   科研、教育是職業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各類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可以多種教育方式有機結合,例如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為活動載體,以“濡化”的形式讓銅仁儺戲教育傳承成為職業教育的品牌文化。
   (五)文化引領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
   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深度研究銅仁儺戲班子的傳承方式及傳承亮點,反思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借鑒銅仁儺戲班子傳承及儺面具雕刻技藝傳承的“工匠精神”,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
   六、結語
   從以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為例探索職業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的實踐中,總結可得職業教育傳承銅仁儺戲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以地方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人文素養,地方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提升專業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豐富校園文化建設,銅仁儺戲的地方特色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品牌化,拓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3)教育傳承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切實履行地方院校傳承地方文化的偉大使命。(4)創新傳承銅仁儺戲模式,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五,教研產結合,提取銅仁儺戲的文化IP,推動銅仁儺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繁榮地方文化事業。
   參考文獻:
   [1]銅仁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銅仁地區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
   [2]李文蓮,毛凌云.地方高職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策略研究:以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6(9).
   [3]陳云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9).
   [4]施偉萍.淺論我國傳統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3(17).
   [5]韓秋黎.影響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文化因素初探: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與職業教育[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3).
   [6]陳天翼,王小寧.淺談高職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為例[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9).
   [7]鄒小平,余修日.論地方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J].教育與職業,2007(7).
  編輯 陳鮮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8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