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動?體驗”教學在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的應用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有機化合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其開發和利用極大化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當中,有機化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模塊,認識有機化學物是學習有機化學的基礎?;诖耍處熇響扇∵m當的教學措施去提高學生對于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征、結構特征與多樣性關系的認識。而“互動·體驗”式的教學主要依靠情境學材和問題分析這兩種教學手段,并將學生的手、口、腦、心、情融為一體,從而最大化的提高教學質量。下文將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如何在認識有機化合物的教學中實現“互動·體驗”教學,并提出幾條策略,供廣大化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有機化合物;互動·體驗教學;應用策略
  新課標表明,教師理應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改變應試教育思想的錯誤理念,并且要采取創新性的教學手段,真正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盎印んw驗”教學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最大程度的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在有機化學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師生問答、討論和辯論和自主合作探究等途徑實施“互動·體驗”教學,進而有助于學生攻破有機化學物認識中的學習難關,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開展課堂提問式“互動·體驗”,增強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
  提問式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回答,增強二者之間的學習思維和方法的交流,亦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懷疑和積極探索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出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例如,教師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的復習課上,可以創設問答教學情境,并提出如下問題:有機物的種類繁多,大多數的有機物的分子組成相同,但化學性質卻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課堂上大家已經觀看了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機物中碳原子和碳原子,碳原子和氫原子之間的成鍵過程的視頻,現在請學生討論和思考這些問題:碳原子的成鍵方式有那些?碳原子的價鍵總數是多少?什么叫不飽和的碳原子?;有機物中同分異構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分異構具有哪幾種類型?;通過學習,學生覺得哪些方法可以判斷同分異構體?學生尤其對最后一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給出答案有,記憶法(記住一些常見有機物的同分異構數目):如甲基、乙基的結構只有一種;基元法:如丁基(-C4H9)的結構有4種,則C4H9Cl的結構有4種;替代法:如C6H4Cl2的同分異構體有3種,故C6H4Cl4的同分異構體也有三種(將H替代Cl)。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了解對稱法,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最后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進行“知識問答”的對話分享小游戲,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本章知識點具有全面的掌握。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在復習課上利用問題串的形式來鞏固學生的知識,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問題的答案,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增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二、開展討論與辯論式的“互動·體驗”,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上,學生缺乏開展討論和辯論的機會,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激發學生的潛能。而教師如果開展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課堂討論與辯論式的“互動·體驗”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觀點的“爭論”時提高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語言組織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成才。例如,教師在教學《有機化合物的分類》這一節時,教師在進行正式講課之前可以讓學生交流討論得出分類的方法: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從而讓學生為引入新科的教學做好思想準備。再例如,教師在教授蒸餾的實驗課時,為了讓學生詳細地了解蒸餾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其展開討論或是爭辯。如,為什么冷凝管的冷凝水是“下進上出”,與蒸汽流的方向相反?為什么要加入沸石?為什么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應與蒸餾燒瓶支管口平齊?為什么蒸餾燒瓶盛裝的液體,最多不超過其容積的1/3?教師通過PPT課件向學生展示上述問題,并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進行思考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之中可能會出現學生看法不一致的情況,就會展開激烈的爭辯,而且學生也會為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去查閱資料,從未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持。教師在學生爭論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并且評價學生的討論結果,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體驗”教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被動學習的效果遠遠比不上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學教師需要采取正確恰當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相互督促,最終實現共同進步?;谝陨戏N種,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開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動·體驗”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教師在教學關于重結晶的實驗課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重結晶的實驗,然后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六個化學實驗小組去操作完成重結晶的實驗,溶劑是決定該實驗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幾種溶劑(二甲苯、乙醇、丁酮等)選擇。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可以加深對于溶解固體、趁熱過濾、去除雜質、晶體的析出與收集等實驗步驟的掌握,以及明白注意事項對于實驗成功的重要性。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一直都是學生失分嚴重的地方,但教師通過比較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的前后成績,便會發現學生對此的失分率大大減低,從而逐漸形成正確的教學策略。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認識有機化合物的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去開展“互動·體驗”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該章的相關內容大有脾益。“互動·體驗”式教學能夠最大化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者地位,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討論和爭辯以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化學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互動·體驗”教學的優勢,推動學生對認識有機化學這章的學習,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彤.初探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體驗式學習”[J].學周刊,2017(6)
  [2] 王勝.互動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123-124
  [3] 劉萍.構建互動體驗式教學的有效途徑[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6):67-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3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