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工工藝學》課程教學現狀及教學方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車工工藝學》課程的特點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等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車工工藝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91-02
《車工工藝學》是中等職業學校機械類車工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專業性強、概念多,密切結合車工實訓操作,學生學習起來有較大難度。針對這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要求,筆者在教學中總結經驗,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了不同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應地降低了課程難度,使這門課程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車工工藝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車工工藝學》這門課老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的原因有以下四個。
1.教學內容枯燥、抽象、乏味。
《車工工藝學》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論知識比較枯燥,雖然有一些圖樣,但對學生來講仍然略顯抽象,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工藝學教材內容與生產實習教材有一定程度的脫節,一些理論知識在生產實習時用不上,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模式單一,方法老套。
對于《車工工藝學》這門理論學科,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講授,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學生很容易對這門課感到厭倦。
3.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參與學習的意識不強。
中職學校的多數學生在初中學習時,學習目的性不強,學習習慣也不怎么好,因此,他們到我們中職學校來,是抱著學一技之長的初衷來的,選擇了相關專業進行學習。但大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差,生活閱歷淺,實踐經驗少,感性認識貧乏,抽象思維能力差,這給專業技術課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
4.理論課與實訓實習課脫節。
在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車工工藝學》和實訓實習課教學是分開進行的。兩門課的教材是分開的,工藝學有工藝學的教材,實訓課也有教材,當然講授也是分開進行的。這樣相關教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造成工藝課和實訓課嚴重脫節,不能實現同步。工藝學課程在講授后如不馬上進行實習,學生會很容易遺忘所學知識,造成理論課和生產實習脫節,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對教學效果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車工工藝學》教學方法探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如何使學校在競爭中得以長足的發展,我們說:教學質量。筆者本人在多年的教學與實踐中也是始終堅持這一宗旨?,F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如何確保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介紹幾種教學方法:
1.聯系實際,形象化教學。
學生對于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零件,毫無感性認識的內容是很難接受的,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具體的實物或模型、形象的語言、掛圖、多媒體、操作演示等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獲得感性認識。如車工課講“車刀角度”時,就拿車刀進行實物教學。這樣邊演示邊講解,則增強了直觀教學的感染力,從而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平常的生活中為什么有的人聊天人們愛聽?那是因為這些人說話在借助語氣、手勢來加強自己要表達的意念,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形象、風趣,善于調動起聽者的聯想。比如,《車工工藝學》第一章第三節中在講述切削三要素的關系時,要求理解切削速度、進給量和切削深度之間的關系,而實際上這三個矢量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這三個概念要求學生必須吃透并理解,但又不是一個簡單的比例關系,在實際生產中,又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諸如材料硬度、刀具角度、機床功率、裝夾方式等,初出茅廬的學生顯然沒有這么多的實際經驗,如果要讓學生理解可以把這些個概念人文化處理:負擔(切削深度)太重就跑不快(切削速度),辦事效率(進給量)也受影響。但人與人又有體力差別,性別差別,老幼差別;加工金屬與加工木頭就不能同樣對待。這樣深入淺出的舉例,學生就好理解了。再到實踐中去體驗合適的量比關系。進行一夾一頂加工的課題時,同學對三爪卡盤夾持的部位要少而感到不理解,如果用一根筷子做比喻既形象又有說服力:工件好比那根筷子,用手檬住中間部分,想搖動那根筷子很難,要是只夾住端面上一段,那另一頭就可以隨意控制了,正好發揮一夾一頂加工的優勢,達到利用中心孔來定位的目的。
2.激發學生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真正領會教師傳授的知識,以獲得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零件加工步驟之前,可先讓學生自己制定加工步驟,然后找出幾個同學的加工步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自己比較各種方案優劣,最后再綜合起來提出一個合理的工藝路線。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很好,這樣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這個工藝的正確理解。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讓學生把理論課所學內容在實習課中靈活應用,并通過實習來鞏固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講《車工工藝學》第一章第三節中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時,課堂教學學生很難接受,如果到車間實習,通過老師操作演示后自己操作車床車外圓,就能讓學生理解車削是工件和刀具相對運動來完成的車削過程中形成三表面(已加工表面——已經加工完的表面;過渡表面——正在加工的表面,待加工表面——等待加工表面)及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深度——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間的垂直距離,進給量——工件轉一轉,車刀沿進給方向移動距離;切削速度是車刀在一分鐘內車削工件表面的理論展開直線長度(但必須假定切屑沒有變形或收縮),這樣講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傊?,通過專業知識和生產實習的結合,使學生明確了這些專業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用處,這樣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性和自覺性,而且教會他們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總之,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融注情感,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融合貫通,把純知識的教學結合提問、答疑和析理,很自然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將死板的知識,灌注于具體的語境中,易記而又有助于對加工工藝的理解和深化,使《車工工藝學》教學顯得自然、流暢、貼切和實在。這樣的教學,知識與能力融合統一,相得益彰,《車工工藝學》學習不死板,不枯燥,能力訓練有依托,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激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能夠比較輕松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公安.車工工藝學(第四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2]陳海魁.車工技能訓練(第四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