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析幼兒學習品質—問題反思與支持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幼兒學習品質為核心,探究幼兒園教學中的問題反思與支持策略,不斷優化幼兒園教學結構體系,培養和提高幼兒學習品質,進而達到幼兒園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幼兒;學習品質;問題反思;支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52-01
  幼兒學習品質主要指反映幼兒學習需求的心理品質,在實際幼兒的健康成長中,學習品質包括幼兒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等方面內容,直接關系到幼兒個體發展。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逐漸獲得重視和推廣,在實際教學中給予幼兒學習興趣與好奇心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提高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使得幼兒敢于嘗試和創造,進而提高幼兒學習品質,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對此,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幼兒學習品質:問題反思與支持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學習品質結構
  幼兒學習品質結構較為復雜,在幼兒面對或是執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潛在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會從學習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并在具體學習情境中形成一種學習習慣或是學習方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幼兒會形成自我認知、自我約束以及自我反思等心理,匯集在一起,構建幼兒學習品質。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學習態度。幼兒學習態度由學習認知、學習情感以及行為傾向等部分構成,具有學習需求性、學習動機性與學習興趣性。第二,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由智慧技能與認知策略組成,智慧技能即為幼兒執行學習任務能力,而認知策略即是幼兒的對內調控,對自我學習行為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第三,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長時間學習活動中學習行為的綜合,屬于一種穩定性和經驗性的學習行為。第四,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幼兒在學習實踐中總結知識的行為手段,其中涉及到自主學習和體驗學習[1]。第五,學習監控。學習監控主要以幼兒自我控制為主,即為自我認知、自我反思以及自我修正的綜合能力。
  二、幼兒學習品質的主要內容
  1.好奇心與學習興趣。
  好奇是人類本能,也是推動人類不斷探索和嘗試的根本動力,而興趣作為好奇心衍生出的情緒反應,可以提高人類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積極性,二者存在本質聯系。結合美國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品質和入學準備存在極大的內在聯系,使得國內外學者紛紛開學學習品質價值研究中,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幼兒求知欲望的產生,形成學習動力。針對幼兒園教育而言,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是幼兒對新事物的態度,有了好奇心和興趣,才會自愿參與到各個教學活動中,激發出幼兒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形成幼兒學習行為的內在動機,進而實現幼兒園教學的最佳效果[2]。
  2.主動性。
  主動性主要在需求、動機和價值等思維觀念推動下形成的學習行為,屬于主觀性因素,一般與積極性、獨立性共同產生。在進行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主動性會讓幼兒具備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和決心,面臨多種選擇下可以明確選擇方向,主動嘗試和探索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愿意與同伴合作和溝通,凸顯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注意力。
  注意力主要是指幼兒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和維持注意力,并具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進而實現學習目標。從這一層面上看,注意力常常與堅持意志共同出現,幫助幼兒專注于一件事情而不受干擾,即為凝視和傾聽,可以持續性參與學習活動,達到學習的有始有終,進而提高學習效率[3]。
  4.創造性。
  創造性主要是指幼兒在面對某一事物時形成的新思想和新發現,通過獨特視角實現和環境的互動,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達和探索,進而凸顯幼兒綜合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這種環境下,幼兒想象空間和聯想力得到滿足和拓展,為幼兒的創造發明提供有利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性屬于幼兒學習品質中的重要內容的,可以幫助幼兒發現和挖掘新知識,豐富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5.反思性。
  反思性主要是指幼兒通過對以前經驗的思考,發現新的知識與信息,并對自身學習行為和活動進行綜合評價,以此為基礎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幼兒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回憶和反思,對學習活動中各個因素進行反思,明確學習活動中的缺點和不足,采取對應措施,為日后各個學習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4]。
  三、培養幼兒學習品質中存在的問題
  1.興趣“泛濫”與保障匱乏。
  興趣屬于意向傾向的主要表現形式,作為人類對某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引導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針對幼兒而言,由于好奇心的影響,使得幼兒興趣處于泛濫狀態,很容易對陌生事物產生興趣。也就是說,幼兒興趣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精致性。提問與表達是幼兒形成興趣后的行為表現,在目前幼兒園教育中,針對幼兒的提問和表達,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常常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持。從家庭教育來看,家長所支持的興趣,大多數不是幼兒的主動性興趣取向,而是家長外在強加給幼兒的興趣培養,給幼兒報興趣班,其目的是塑造幼兒興趣,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實寫照。然而,這種方式很容易扼殺幼兒主動性興趣,縮小幼兒活動空間,降低發現幼兒興趣點的可能性。從幼兒園教育來看,作為現代公共教育,一般采用班級教學和小組教學模式,以集體為重點,提取大多數幼兒興趣共性,在段時間內回應幼兒興趣點,以實現教學目的[5]。這種集體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幼兒個體興趣,進而使得教育中的興趣保障無法滿足幼兒興趣泛濫需求,進而影響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2.主動“放肆”和被動怠慢。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組織者,而幼兒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者,其教學地位必須得到肯定。這直接關系著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幼兒學習效率的提高和自身發展。同時,主動性作為學習品質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幫助幼兒在不受任何外力的影響下,自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提高幼兒對周邊環境的使用能力和社會能力。而現階段的幼兒園教育中,主動性較強的幼兒常常冠以“調皮鬼”的稱號,教師沒有給幼兒的主動性足夠的重視,使得幼兒的主動性逐漸兩極化,即為主動放肆、被動怠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主動和教師互動頻率為21%,而被動和教師互動頻率則為79%,一般教師主動交互次數要高于幼兒主動交互次數,使得師生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嚴重失衡,主動交互主體不對稱,使得教師成為教學主體。   3.創新“抑制”與順從跟隨。
  創新能力和創造潛力是幼兒天性,由于幼兒的不善利用,再加上后天教育挖掘力度的不夠,使得幼兒創新能力和創造潛力處于抑制狀態,造成幼兒跟上行為和起哄行為。這主要是因為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幼兒園生活中,家長和教師為幼兒創造了關愛型舒適環境,滿足幼兒需求的同時,使得幼兒形成依賴感,形成對成人的順從,失去創造行為能力。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是幼兒對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運用的怯懦性,害怕否定,習慣順從。二是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或是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一般不會主動性解決問題,特別面對教師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嘗試,使得幼兒不敢于突破,進而只能模仿[6]。
  四、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有效途徑
  1.解放思想觀念,完善興趣保障機制。
  在幼兒園教學指導中,明確提出解放兒童的概念,即為尊重幼兒天性與個性的,將幼兒視為獨立個體,強化幼兒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賦予幼兒足夠的主動權,進而保證幼兒的興趣和創造性。換句話說,為了培養幼兒學習品質,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對幼兒形成的阻礙和壓抑,重視和肯定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落實解放兒童指導思想,進而實現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從本質而言,解放兒童中主要涉及到解放頭腦、解放嘴巴、解放眼睛、解放空間和解放時間等內容,解放頭腦要求對幼兒思維拓展,培養幼兒探索欲望和嘗試精神,形成開朗性格;解放嘴巴要求教師引導幼兒說話,無論是錯的還是對的;解放眼睛要求教師要培養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解放空間要求教師要為幼兒創造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提高內在創造能力;解放時間要求教師增加幼兒自由活動時間和戶外活動時間[7]。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做出以下教學行為:第一,為幼兒創造實踐性學習環境,引導幼兒思考和動手,把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以操作材料的形式呈現,使得幼兒在接觸實物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經驗和學習技巧,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二,教師要巧設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思考和探究,并引導幼兒利用各個形式解決問題,體會學習的樂趣。第三,教師要引入大量圖示,通過圖像展示教學內容,易于學生理解,改變傳統講解式教學模式,使得幼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2.重視環境交互,完善主動性保障機制。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具有極大影響,為了保護幼兒的主動性,要聯合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促進幼兒各種興趣、動機以及意志等學習因素的形成。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和幼兒園教育保持高度統一,提高幼兒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性,形成支持保障機制,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與提高。首先,教師和家長要及時挖掘幼兒個性特征,開發幼兒早期智力,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促進幼兒個體發展。其次,借助幼兒興趣開展學習品質培養工作,激發幼兒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將幼兒興趣轉移到學習方面,使得幼兒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的態度,幫助幼兒生成學習動力,教師要適當進行引導,使得幼兒進入深層次學習領域中,提高學習能力,進而實現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8]。最后,在幼兒園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組織豐富的游戲活動,借助游戲中的互動和交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重視親子活動,將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得幼兒在學習實踐中保持探索欲望,進而實現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和提升。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教師和家長聯合起來,為幼兒創造和諧輕松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引導幼兒接觸社會和真實世界,通過閱讀、唱歌、舞蹈等方式,豐富幼兒生活和精神,并在愉快的學習體驗中實現學習品質的培養和提升。
  3.引導社交學習,完善創新意識保障機制。
  社交能力作為基礎生存能力,可以幫助個體在信息化社會中更好的發展,這種社交能力要從小抓起,幼兒基礎認知、社會行為以及交往經驗等社會能力,都是在社交活動中培養和形成的。從這一層面上看,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要重視社交學習,避免過于順從,為幼兒的創新意識提供重要的保障。幼兒社交圈主要是家長、同伴和教師這一交往鏈構建而成,在親子交往中,幼兒和父母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可以滿足幼兒心理安全需要,這是幼兒開展其他交往活動的前提條件,以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為核心,幫助幼兒提高自信心,使得幼兒勇于嘗試和挑戰,打破成人對幼兒思想和行為的束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同伴交往中,其交往活動要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使得幼兒樹立合作意識和分享意識,打破自我中心思想,提高幼兒的社會能力。在師幼交往中,其交往活動要具備教育價值,在交往實踐中教師將知識、經驗和人生體驗形成共享資源,促進幼兒的主動性接受,了解教育環境規則,培養幼兒積極性態度和耐心,使得幼兒在學習實踐中保持探索欲望,進而實現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和提升。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幼兒學習品質問題反思與支持策略的研究,分析了幼兒學習品質結構和學習品質主要內容,分析幼兒學習品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放思想觀念,完善興趣保障機制”、“重視環境交互,完善主動性保障機制”、“引導社交學習,完善創新意識保障機制”等有效措施,完善幼兒學習品質培養機制,促進幼兒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君艷.美國各州早期學習標準中“學習品質”領域的內容分析及啟示[D].浙江師范大學,2015.
  [2]費甜.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教師支持性策略研究[D].溫州大學,2015.
  [3]胡軍輝.大班幼兒音樂自主學習活動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4]吳佳妮.教師對幼兒模式能力發展的指導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5.
  [5]陳芬.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中教師支持行為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6]彭芬.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15.
  [7]陳柯汀.4-5歲幼兒數學學習真實性評價的框架與實務[D].華東師范大學,2015.
  [8]張艷麗,張更立.洞悉幼兒自發性學習——問題觀析與支持策略[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12:86-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