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寓言故事 發展思維品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為主題,通過四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體樣式的寓言故事,為學生“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進階式的安排。該單元的教學應立足編排意圖,厘清教學重點,凸顯文體特點;立足語文要素,推動教學進程,突破教學難點。整個學習過程,要把學生從“書本”帶向“我”,再帶到“我的生活”,最終實現思維品質的升華。
【關鍵詞】統編教材;寓言單元;教學解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為主題,整組推進“寓言”體裁的學習。
一、單元編排特點:縱橫相連,進階安排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從思維發展的規律出發,編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體樣式的寓言故事,為學生“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進階式的安排。
?。ㄒ唬┲型馊诤?,豐富對寓言表現形式的感受
本單元開篇之作《守株待兔》,以中國古代文言文的形式,借助注釋、圖片、想象等方式,向學生明示了“要讀懂寓言故事中的道理,首先要讀懂故事本身”的學習策略。隨后的兩篇精讀課文《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分別是中國當代作家黃瑞云和古希臘伊索的作品,均采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哲理性的思辨中“讀懂故事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一首俄國克雷洛夫的寓言詩《池子與河流》,在寓意方面更是提高了一個梯度,課文導讀要求“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池子與河流的觀點,你更贊同哪一種?”這是對作者觀點的一種思辨,讓學生開拓思維,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ǘW法漸進,搭建讀懂寓言的學習支架
《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兩課,引導學生了解“寓言故事中蘊含著道理”的特點,并嘗試理解故事的寓意,還通過“閱讀鏈接”進行拓展、比較;《鹿角和鹿腿》一課,呈現對文本多樣化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單元末尾以略讀課文《池子與河流》作結,啟示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對本文中的道理進行審辨式思考。
?。ㄈ┮灰载炛?,擴展主動閱讀寓言的視野
本單元四篇課文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寓言的魅力,鼓勵學生讀懂故事、明白道理,提升個人的思維品質?!敖涣髌脚_”引導學生梳理、總結關于寓言的閱讀體驗,討論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和寓意,并提示學生要由故事出發聯系實際生活?!翱鞓纷x書吧”進一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經典寓言故事,實踐運用本單元的所學。教材通過這樣的編排,力求加深學生對寓言這一文體的認識,提高學生閱讀寓言的能力。
二、單元教學建議:落實編排意圖,注重整體推進
?。ㄒ唬┝⒆憔幣乓鈭D,厘清教學重點
盡管學生在前幾冊課文的學習中已接觸過寓言,但作為“集中式的系列學習”,這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要處理好單篇課文與單元整體的學習互動性、能力發展性,以確保單元整組的學習實現螺旋提升。
1.教材解讀要立足于單元整組
本組單元課文在選材編排上非常值得咀嚼,它打開了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視野,以更為清晰、結構化的組合,凸顯了“寓言”這一體裁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學本單元時,教師要緊緊扣住單元語文要素,樹立單元整體解讀意識,前后相通、互動提攜,使學習目標逐步落實,充分利用課后習題、閱讀鏈接、導學提示等途徑,有效分解教學梯度,在勾連、對比、新建中推進學習過程。
2.能力培養要著眼于系統推進
教師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展開對本單元的學習,既要讀懂故事內容,又要明白故事所闡明的道理。在“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寓意的理解上,還要關注學生的“思辨力”“批判性審辨力”等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教師要把它看成一個系統培養工程。這個“系統”,即本單元課文的整體學習。整個能力培養過程要環環滲透,由“故事”走向“生活”,由“寓意”走向“自我”,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3.單篇教學要尊重文體的獨特性
本單元四篇課文雖均圍繞“寓言故事”這一內容展開,但分別呈現了三種表現形式:文言文、童話、詩歌。在教學時,教師既要正確把握寓言教學的特點,又要兼顧不同文體學習的方式,不偏頗,不丟棄;避免純粹的內容學習,不能忽略課文本身的形式特點和能力發展,如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讀懂詩歌的能力等,要盡量做到將教材文本特點與寓言內容學習有機融合。
(二)立足語文要素,推動教學進程
本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具體包括兩個明確的能力目標和一個隱性的品質發展目標。兩大能力目標:一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能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二是搭設有效的學習臺階,能理解故事的寓意。一個品質發展目標,即在整個寓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1.基于文本特點,指導疏通文意
本單元有兩篇特殊表現形式的“寓言”課文,即文言文《守株待兔》和寓言詩《池子與河流》,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文學表現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讀懂故事內容。如學習《守株待兔》時,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學習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的經驗,抓住三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特點,從“讀音準確”“停頓準確”以及想象、補白文言文故事中的簡練處和省略處入手,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大致內容;《池子與河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詩歌”這一文體特色,從詩的結構、排列、斷句處理等方面著手,指導學生厘清“池子”與“河流”兩種角色,讀明白故事的大致意思。抓住文本獨特的表現形式展開學習指導,能讓學生高效把握文意,感受寓言不同的精彩。
2.前后信息勾連,突破學習難點
單元整組學習最大的優勢體現在課文前后學習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銜接、逐步發展。因此,單元內相關信息的彼此勾連、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其勾連形式可以包括:文本形式間的勾連;課后習題間的勾連;故事結局間的勾連;作者信息間的勾連;等等。在勾連、對比、生發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對新興知識點的陌生畏難情緒,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無痕滲透能力的培養。整組課文教學從篇章頁入手,勾連、喚醒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如學習《鹿角和鹿腿》時,可以勾連《陶罐和鐵罐》一課,引導學生對比發現寓意并不是單一的,鼓勵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讀出多元化的理解。再比如學習《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鐵罐》兩篇課文時,與課后的“閱讀鏈接”勾連拓展,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寓言的特點。這類信息間的前后勾連,能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親密感,將“整組功能”發揮到極致。
3.聯系生活經驗,提升思維水平
寓言,是一把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的金鑰匙。學習寓言故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學習某一個道理,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認知與覺醒,它體現為學生思維上的發展。從借助“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導學生“理解寓意”,到通過“你贊成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啟發學生展開思辨,再到憑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池子與河流的觀點,你更贊同哪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介入。整個學習過程,把學生從“書本”帶向“我”,再帶到“我的生活”,最終實現思維品質的升華,這才能算是在這個寓言單元里真正走了一遭。
?。ㄕ憬〖闻d教育學院 314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3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