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導入與傳承路徑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被提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要求,也就是要將傳統文化導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提高語文教學導入教學效果,同時也促使學生樹立起文化傳承意識,將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播下去?;诖?,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導入法和傳承路徑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新課改;導入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15-01
  小學生正處于多方面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其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汲取寶貴的精神文化智慧,并且學會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工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基礎,同時也保障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智慧結晶。不管是諸子百家的微言大義,還是唐詩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漢代駢文的華麗,它們都承載著濃厚的文化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個性化特征。在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本身魅力,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上的重要教育價值。
  只是雖然在國內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占據著一定的地位,但是其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與發展卻是不夠樂觀的。
  首先,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和熏陶其情操[1]。因此,這部分教師不注重抓住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來展開教學,其教學更偏向于知識傳授。例如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背誦古詩詞或者優秀文章中的經典名句,學生很難將自己對文章內容的認知上升為傳統文化層面的認知,也就難以產生思想共鳴。
  其次,有的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卻沒有注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刻的感悟,有的更是簡單帶過,并不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文化內涵,會降學生的文化感悟能力。就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真正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
  最后,小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實際上是比較薄弱的,還需要教師的引導。但是有些教師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反而更多地放手給學生進行自己學習。這固然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教師應該發揮的教學指導作用沒有落實到位。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導入和傳承路徑
  1.以歷史故事導入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歷史故事實際上也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導入傳統文化,則可結合課本內容,導入相關的歷史故事,進而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性教育[2]。而且歷史故事是符合小學生喜好和認知特點的內容,新課改與課標都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歷史故事元素融入進來,無疑可以達到促進學生愉快學習的目的。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曹沖稱象》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述曹沖相關的歷史故事,例如曹沖智救庫吏的故事與文章中曹沖稱象的故事一樣都突顯了他的智慧,尤其是智救庫吏這一故事彰顯了曹沖的仁德精神,可將該歷史故事融入到課堂上,讓學生敬佩曹沖的智慧,同時又感悟其為人至善仁德的高尚品質。尤其是曹沖有神童之稱,雖早夭,但也是一個“神話”一般的兒童,這一點能夠引起小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學生會樂于學習更多與曹沖相關的事情,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深刻剖析曹沖的人物特點,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保證學生的文化感悟能力。
  2.以節日文化導入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文化始終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以節日文化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是傳統文化導入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而且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可以有效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傳統節日》一課就蘊含了許多節日文化,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由此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文化是豐富多樣的,而且節日風俗也非常豐富,且每個節日的風俗活動都各不相同。例如春節的時候會貼窗花、放鞭炮,而元宵節的時候會看花燈,清明節的習俗活動是祭掃先人;端午節的習俗活動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等。因此,每個節日都是獨特的,教師在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時,可以讓學生調動自己平時過節日時的生活經驗,幫助其更好地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3.以實踐活動導入傳統文化。
  教師應該注重將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整合運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能將其踐行到現實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將傳統文化導入到課堂上,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來導入新課[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媽媽睡了》一課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布置學生一個任務,就是在家里觀察媽媽睡著的樣子,并記錄下來,然后在新課開始之前向其他同學進行描述。例如有的學生說:“媽媽做完活的時候衣服都是臟的,睡覺的時候迷迷糊糊就睡過去了,也不擦臉,臉上還有汗水呢。”有的學生則說:“媽媽睡覺的時候睡得很沉,有的時候我叫她,她也不醒,但是睡了一定的時間,她自己就醒過來了,干活去了?!睂W生在自主分享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慢慢發現大家的媽媽睡覺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疲累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媽媽的辛苦與付出。
  在教學中,教師可導入各種歌頌母親偉大的名言諺語或者故事。例如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就體現了母愛的偉大,又比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等等古詩中滲透的母愛。而除了讓學生認識到母愛的偉大,還要讓學生踐行孝道。因此,教師要滲透孝的文化。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各種關于孝的名言,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等等。教師在學生接受了諸多的孝文化教育之后,可以為學生布置“我是孝敬媽媽的好孩子”這個主題的家庭作業,讓小學生回家后根據自己的自主選擇,做一些孝敬父母的時,然后寫一篇日記,寫下自己孝敬父母的具體過程和感想。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地導入傳統文化,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品格,提高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及策略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05):110.
  [2]黃莉.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文化對語文課堂之影響[J].華夏教師,2019(02):33-34.
  [3]王澤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學周刊,2017(23):98-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