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分組才有利于學生的合作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重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語文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和美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語文教學工作,成為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課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合作探究在眾多學科的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分享合作探究在語文教學應用過程中的一些收獲,希望能為廣大同行提供一點參考,共同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
  【關鍵詞】語文教學;合作探究;分組方法;探究實踐;團隊協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71-01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小組合作探究最早起源于國外,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外教育教學交流的日益密切頻繁,其被引入國內,并廣泛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另一方面,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受到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足的問題,這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2],小組合作探究的出現則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想要將小組合作探究落在實處,實現高效有序的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做的便是分組,只有合理的分組才能使教學活動體現出效益的最大化。下面,我從分組的角度出發,淺談合作探究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立足于實際,合理設置小組與組員數量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小組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單位,原本的大課堂就細分成為一個個小的討論組,毫不夸張地講,小組與組內成員的數量劃分將會直接影響課堂合作探究的效率[3]。倘若小組設置的數量較少,這樣就會導致各小組人數過多,在有限的合作探究時間內,組內成員展示自己的機會就會少很多,這樣會大大降低組內討論與探究的激烈程度,小組的靈活度不足,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這樣就使得合作探究失去了原本的意義[4];倘若小組劃分的數量過多,組內成員較少,這樣就不利于教師對整個課堂探究活動的把控,可能會導致教學活動出現秩序混亂,從而影響整體教學進度。所以,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顯得尤為重要。在小組數量的設置上,我們要從班級實際情況出發,我所教授的班級人數均在40-50人之間,所以我將班級小組數量控制在6-8個,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6-8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小組人數策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開展合作探究時,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控也比較得心應手。
  二、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靈活進行小組劃分
  在小組劃分過程中,部分教師為了省事,習慣性的依據學生座位進行分組,但實質上這種劃分方法是不盡合理的,小組合作探究的意義在于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5],使學生在組內探究與討論過程中能夠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所以,我們的語文學習小組劃分要立足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態度、興趣能力等方面,而班主任在進行座次安排時還會統籌兼顧到學生的身高、視力等方面因素。倘若基于座次進行小組劃分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各小組實力不均的情況,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就會出現學習成果不對等的情況,這樣就會使小組合作探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組劃分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情,深入調研,從學生的語文成績、基礎、習慣、能力及態度等多方面出發,綜合進行考量。廣大語文教師在小組劃分時要勇于突破原有座次的束縛,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語文學習小組人員的自由調配,從而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人員的靈活性與優化配置。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大致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三大類:基礎類,這個層次的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尚未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他們的語文學習以基礎發展為主,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更多地充當學習者的角色;提升類,這個層次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他們的語文學習以夯實基礎,形成能力為主,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拔高類,這個層次的學生具有扎實的語文基礎,有自己的一套語文學習方法,他們的語文學習主要以提升能力為主,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更多的發揮著引領示范的作用。在我所帶的班級中,學生主要集中在提升類,所以在小組劃分中,我使各組基礎類、提升類和拔高類的學生人數大約控制在1:4:1的比例,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合作探究的作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收獲成長。
  三、引導學生找準合作小組中的位置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多討論。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使學生收獲成功的體驗,從而找準自己在合作小組中的位置。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首先,強弱互補,角色轉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每個組員的角色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我鼓勵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地展現自己,這次你作為小組代表總結,下次就由他代表小組發言,這樣是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其次,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的作用在于激勵與引導,在評價過程中除了教師對小組進行統一評價外,我還讓小組內展開互評與自評,并在小組內頒發獎項,如“最佳口才獎”、“最佳組織獎”等,讓小組內部形成一種良性競爭,互幫互助。
  作為合作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如何科學有效地分組需要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統籌兼顧,讓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真正將小組討論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曹學斌,陳福華.淺談語文小組合作學習[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6):128.
  [2]黎暢友.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閱讀探究教學嘗試[J].文學教育(上),2010(8):64-65.
  [3]邱國華.任務驅動模式下的語文小組合作學習[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10):46-47.
  [4]紀曉艷.讓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3(9):54-54.
  [5]黃澤凱.上下同欲則勝——淺論語文小組合作學習[J].文存閱刊,2017(24):108-1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3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