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理答行為實施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00-02
竇桂梅老師的繪本課《大腳丫跳芭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半小時的課堂精彩紛呈,竇老師調控課堂張弛有度,學生參與課堂熱情高漲,甚至出現搶話筒的局面。竇老師的課堂就像有巨大的魔力,把在場的所有人都吸引住了。
其中一個片段我們印象頗深:
師:畫家畫了貝琳達在浴缸里,她真的在洗澡嗎?
生1:沒有,他很郁悶。在那兒躺著。
生2:貝琳達心理應該很空虛,受到很大的打擊。龍頭上還有一滴水。
師:是龍頭沒擰緊嗎?
生3:我覺得就像她的一滴眼淚。
師:這個同學有個優點,剛才他們都在文字上,在故事情節上發現,他卻發現了細節,第一次掌聲送給他。一個小小的畫家的一個小點,他想象成貝琳達的眼淚。
竇桂梅老師此處的理答就是一個典型的激勵性理答。在她的激勵下,學生思維瞬間擴散,由只關注文字敘述、情節發展的淺閱讀延展為對繪本的圖畫,色彩、人物心情的感受等細致體驗的深度閱讀,實現了引導學生體驗閱讀的無限可能性。這一案例,真真切切地向我們傳遞著激勵性理答,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什么是激勵性理答呢?激勵性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積極反應和處理,它對于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才能產生良性的激勵性理答效果呢,通過實踐,我探索出幾個較為有效的策略:
一、激勵性理答須客觀準確,言之有物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贊揚,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其學習興趣。邱鳳蓮老師的一節童詩誦讀課上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首詩。
生:……從明天起,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師:從明天起,后面有一個什么?我們要有個停頓,好不好?
生:從明天起,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從明天起”和“喂馬”后稍有停頓)
師:比上次好多了。
師范讀。
生2讀:從明天起,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有明顯停頓,并讀得流暢)
師:這個同學注意了停頓并用心在讀。
生紛紛要求誦讀。
這個教學環節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學會讀詩歌中的停頓。當第一個學生沒有讀出停頓時,老師沒有做出任何贊許,而是提出要求讓學生再讀,學生有了些許進步,老師恰如其分地激勵道:“比剛才好多了”;一生再讀,讀得節奏感很好的時候,老師的理答是“用心在讀”。這為誦讀的同學指出了讀得更高境界是“用心在讀”。
這一片斷中,教師充滿智慧性的激勵性理答,是對學生誦讀要求的步步提升。
二、激勵性理答需貼切自然,層次清晰
對于學生答問的語言和內容,老師不僅要善于傾聽,而且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并對該學生的理解在哪個層面,是否到位做出清晰、恰當的理答,就更有相當的難度,但王崧舟老師就做到了。
【片段】
師:作者的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生1:我發現了他身卻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鄉。
師:嗯,不錯。
生2:我發現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生3:我覺得納蘭性德他肯定很久沒回家鄉了。
師:你的心思真細膩啊!
生4:我還覺得納蘭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總是有家鄉的。
師:好一個“不管在什么地方,心總是在家鄉”。
生: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是他仍然思念著家鄉。
師: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王老師在這個片段特別關注學生答問的理解層面,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來進行理答。但這其中卻又有著細微的區別。當學生說“我發現了他身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鄉?!边@位學生能聯系作者的身、心不同來談自己的體會,是值得表揚的,這其實也引導了其他學生的想法和發現,王老師理答為“嗯,不錯”。而當學生說“我發現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理解就比先前的學生深入了一層,王老師就給了他“你的理解更深了一層”的恰當理答,才使得下面的學生思維一直向縱深方向發展,理解也越來越到位,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走進作者和文本。
三、巧妙否定,維護熱情,引導價值重構
正面的肯定性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但為了評價的準確性,對于學生偏頗、甚至是錯誤的回答,教師必須要有否定的理答。但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該如何來巧妙處理、合理運用否定性評價呢?
師:學習了《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同學們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狐貍很聰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東西,而別人不給時,你要多動腦騙他高興,讓他自動送上門來。
師:你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學習方法值得贊賞,但你想學習課文中的狐貍嗎?
顯然,學生的認識出現了偏頗——得不到別人的東西時,可以用欺騙的手段去獲取。這位教師先肯定學生的學習方法,肯定該生多元思維的優點,又能引導他重新思考,促使他再度審視自己的思路,重新建構正確的認識。
(2)指出學習結果的價值。 學生在參與學習時,因理解的偏差,產生了錯誤的結果,我們應該盡量從這一結果中挖掘有效因素并加以肯定,讓學生感知到自己的錯處,但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同樣能得到成功的喜悅,沖淡否定評價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竇老師的《大腳丫跳芭蕾》這節課上,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二度創作開始,艾米楊畫的大指揮是這樣的動作表情,贊賞是這樣的,感動是這樣的,現在誰想當大指揮?我們配音,超越艾米楊的。
一個學生到前面去表演。
由于學生表演的很夸張,如果直截了當地予以否定,就打破了創設的生動有趣的對話氛圍,也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老師沒有指出這個孩子表演的不恰當,只是委婉地說:“這個,演小品行?!彪S后老師又補充說:“這要是讓我演,可能我的表演更加夸張?!北M管學生的表演不是很恰當,但老師巧妙的理答讓學生感到很親切,便欣然接受了老師的建議,聽從了老師的引導。因此,教師的理答不應放在“挑毛病”否定學生的錯誤上,而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整體思考,比較揣摩和思維的“飛躍”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嘗到課堂成長的喜悅。
四、風趣幽默,為課堂增添活力
幽默的教學語言,絕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它在給學生以愉悅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從而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一堂語文課上,教師讓一位學生到黑板上“武”字,此生快速寫完,卻多寫了一撇。教師遲緩一下,說:“大家都知道武松是武功高強。今天我們班里也誕生了一位武林高手,比武松的本領還強?!睂W生一下子覺得很奇怪,面面相覷。教師接著說:“這位同學在武松的腿上插了一把刀(一邊說一邊比劃撇的動作),你們看,能在武松腿上插一把刀的人,算不算武林高手呢?”學生恍然大悟,寫錯字的學生低下了頭。教師幽默風趣的激勵理答,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了警醒,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學生帶著更加濃厚的情趣學習,課堂怎不充滿生機?
小學語文課堂激勵性理答策略,當然是不一而論的。在此,我們表述了自己幾個方面粗陋的觀察與發現,以免掛一漏萬。見于激勵性理答在課堂上的高效作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老師參與研究為我們提供更加系統全面的借鑒,以求共勉。
參考文獻
[1]卜建華,胡玉寧,王群林.社會思潮的傳播的傳播與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2]卜建華.當前社會思潮的傳播的傳播與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
[3]卜建華,王群林.社會心理學視域下的網絡民族主義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