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核心,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要以課程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營造快樂的氛圍、創設現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緊密聯系生活為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95-01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有數學素養,不僅僅表現在數學考試中能解題,還應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表現出是個學過數學的人,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觀念品質。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呢?
一、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
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征。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教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圖文并茂、靈活的呈現所學內容,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切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圖,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出發。例如二年級下冊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利用了“野營”這一情景串,從野餐到野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數的除法。再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將農村與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現了農村學生進城后的所見所聞、城市學生來到農村后的所見所聞及生活體驗、城鄉學生分別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些生活素材中學生能用萬以內的數描述具體的事物,能進行較大數的大小比較及幾千幾百加減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其余每個單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數學分析,尋求數學解決。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并逐漸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
二、創造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數學品質
我們知道發現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這個情境存在怎樣的數學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并能提出問題,然后自主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找規律》一課時,課前,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最近幾個周,有十個同學表現特別優秀。到底是誰呢?我要和他們握手?!庇谑?,我走下講臺,和他們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們是誰了嗎?”學生愕然,欲言又止?!澳阆胝f什么?”一個同學起立:“老師,你沒跟10個同學握手??!”“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師,你跟有些同學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學握了兩次手,都握亂了。應該有順序地每人握一次手。”問題在意料之中出來了!我順水推舟,“看來要進行‘有序’排列??!這節課我們就來尋找有序排列的規律?!苯又鍪救齻€木偶和三頂帽子,提出要求:每個木偶配一頂帽子,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愉快地開始了自主探究活動。
三、續編生活故事,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恰當地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打造學生喜歡的熟悉的生活課堂。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續編、交流,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例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后,我講了一樣一個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數日子,等著他快點回來,兩個月后,爸爸回來了,猜猜小玲一共數了多少天?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兩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學生首先要考慮到爸爸出差跨了哪兩個月,再考慮每月的天數,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潤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進行合理計算。學生意猶未盡,我順勢拋出新的問題:請仿照剛才的題目,以小組為單位,繼續續編故事??凑l的故事最精彩,解決得最巧妙。各小組迅速開始分工:續編的、記錄的、計算的、監督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聽、說、讀、算方面盡情發揮,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
四、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素養
小學數學教材不僅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果的掌握,而且更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與體驗,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索發現過程。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如學習認識圖形課程時,班級可以舉行搭建模型比賽,同時填寫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搭成了什么成果。用這種小學生在幼兒園時就愿意做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活動,學生不僅再次認識了幾種立體圖形,還學到了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要考慮很多因素,不再是簡單的拼搭。安排學生親歷操作的活動,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互相賞識的意識,那么學生的數學合作技能在潛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
總之,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系實際,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開拓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