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精神視域下的幼兒園音樂課程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游戲是大部分兒童都較為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音樂教學本就是一個“游(自主、自由、自我享用的操作)而戲(享受認知欣喜、審美感動 、社交溫情的過程)之”的過程。文章分析了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內涵。提供了四條實施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策略。幼兒園大班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啟示表明了音樂課程游戲化有助于幼兒全面終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游戲;兒童;音樂課程;音樂課程游戲化
作者簡介:陳艷,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南通 226010)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3-0109-04
“游戲,是兒童存在的一種形式,是兒童生存的一種狀態?!薄白杂伞⒆灾?、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與音樂教育的本質同源,將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音樂課程與兒童游戲自然融合、動態建構的過程。
一、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內涵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強調游戲精神在音樂課程中的體現。教師要秉著游戲精神去設計幼兒園音樂課程,將游戲精神滲透于音樂課程之中。
1.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兒童本位”理念的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培養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這一目標表明在當前幼兒園音樂課程中,要貫徹“兒童本位”的理念,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積極表現、快樂體驗、大膽表達、樂于創造,使幼兒園音樂課程變得生動活潑、童趣橫溢。游戲是音樂教學與兒童的橋梁,游戲精神本身就能詮釋音樂教學游戲化的意義,即兒童在游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的開放性和自我更新性。因此,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兒童本位”理念的需求,也是“兒童本位”理念的體現。
2.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音樂課程動態建構的體現。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一個動態的課程建構過程,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尋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得音樂課程和游戲能夠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幼兒的音樂學習過程具有游戲性體驗,進一步促使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這也是展現教師的課程設計和組織能力的動態過程,教師要能從生活中、孩子的行為中生成適合孩子的且具有音樂藝術特質的課程,尋找到以幼兒的生活和既有經驗為基礎的音樂課程生長點,從而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幼兒之間的差異是課程的動態建構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音樂課程中兒童的音樂技能、欣賞水平、領悟能力的差異都有助于教師對課程進行思考和構建。
3.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教育回歸本質的體現。幼兒教育是一門藝術,它的本質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創造一種輕松、愉悅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環境,引導幼兒在全身心參與的諸多活動中得到發展。福祿貝爾認為“幼兒園是一個兒童與其他兒童共同開展游戲的場所,是一種根據兒童的本性來對待兒童的場所;兒童就像花園里的花朵,幼兒園要為兒童才能的增強、感官的訓練以及天性的發展提供方法”。中國學者程秀蘭指出:“幼兒教育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快樂幸福、理解尊重、保教關愛、身心健康、成長發展、習慣養成、心智啟蒙、適宜環境八個方面?!彼?,幼兒教育的本質是為幼兒謀求當下的快樂和幸福,關注的是幼兒成長的過程和一生的發展。由此可見,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應該使幼兒身心獲得愉悅,啟蒙幼兒的欣賞和審美能力,成就其一生的成長與發展,這是幼兒教育的應然狀態。
二、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策略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不僅是幼兒園音樂課程的設計思想,更是重要的音樂課程組織策略。
1. 盡情釋放兒童天性,在音樂游戲中自由徜徉。蘇格拉底認為“最完美的是兒童天性”,熱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羅杰斯指出:唯有使孩子們身處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教學環境,他們才可以忘我地“自由表達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游戲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活動欲望,游戲的情緒體驗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自由表達和參與”,使幼兒從游戲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隨著身心的不斷發展成熟,大班的幼兒表現欲望逐漸強烈,幼兒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會通過歌舞、樂器、語言等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例如,在《賽馬》這一課中,幼兒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詮釋了對《賽馬》音樂的理解。一手緊握韁繩,一手高舉馬鞭,兒童能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來調整自己動作的幅度和頻率。當音樂密集高昂時,兒童俯身緊握韁繩,揚鞭拍馬,猶如在賽馬場上的漢子;當音樂輕快愉悅時,兒童坐直身體,馬鞭在頭頂打旋,似乎在享受著勝利的喜悅。音樂是兒童自由表達的媒介,兒童的思想可以在音樂中匯集、涌動和流淌。
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大班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在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后,成功的體驗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滿足和快樂。例如,在《八只小鵝》教學中,老師除了運用范唱、領唱、伴唱、合唱外,還用了比較有挑戰性的輪唱。剛開始時,幼兒未能達到教學要求,容易受他人影響,輪唱最后成了大合唱。但在老師的指導下,幼兒不斷自我總結,終于學會了輪唱,所有的幼兒都非常開心,當教師問幼兒想用什么形式向客人展示時,幼兒選擇了輪唱形式。由此可見,在音樂學唱游戲中,兒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征服了輪唱這個難題,獲得了持久的快樂和自信。
2. 巧妙滲透游戲規則,在音樂游戲中凸顯自主。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表明大班的幼兒正處于自主性形成的時期,他們不再滿足于追隨、服從,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他們的規則意識正在逐步形成,幼兒能學習著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一些集體的共同規則。這表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條件,與幼兒共同商討游戲規則,并巧妙地讓幼兒接受并遵守規則,兒童在這種支架下能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構建。 《克里克塔》是一本繪本,講述了波特奶奶和蛇克里克塔相親相愛的故事。教師巧妙地將音樂的說唱形式融入到了語言的教學中,將藝術和語言完美地結合。教師擊鼓,并范唱“波特奶奶為克里克塔喂牛奶,喂牛奶”,要求幼兒根據鼓點來編說唱內容。剛開始幼兒無法根據鼓點精簡內容跟上節奏,但在一次次試誤過程中,在老師的幫助下添加了開始和結尾,幼兒終于發現了規律,最終老師將學生編寫的說唱內容整理如下:
克里克塔是條蛇,波特奶奶喜歡它,相親相愛在一起,在一起
波特奶奶為克里克塔喂牛奶,喂牛奶;克里克塔為波特奶奶拎東西,拎東西
波特奶奶為克里克塔量身體,量身體,克里克塔為波特奶奶講故事,講故事
波特奶奶為克里克塔織毛衣,織毛衣;克里克塔為波特奶奶變數字,變數字
波特奶奶為克里克塔做小床,做小床;克里克塔為波特奶奶抓小偷,抓小偷
克里克塔真偉大,真偉大;我們大家喜歡它,喜歡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絲毫刻意和勉強的痕跡,教師即興編唱,兒童被吸引并自主模仿;教師借助擊鼓傳達要求,兒童參與討論,挑戰自我,樂在其中;教師提供支架,幫助學生整理總結,兒童欣賞成果,自主完成對說唱技巧的知識構建。
3. 豐富教學情境,在音樂游戲中活躍創造。音樂情境游戲屬于生成性創造游戲,主要包括動作性較強的音樂角色表演與情節性較強、角色較多的音樂主題游戲。受心理發展水平、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經驗、音樂素養的限制,幼兒的音樂綜合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幼兒只能通過聽覺上的直接感受來體驗音樂,并借助聯想和想象來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中豐富、鮮活的音樂形象,從而體會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音樂課程游戲化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音樂感知情境,通過意境優美的故事配樂活動、行體優美的韻律活動、直觀多變的造型活動以及在音樂伴奏下各種創造活動,幼兒在感受并享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既培養了對音樂游戲活動的愛好和興趣,也發展了幼兒的創造能力。音樂課《賽馬》的前段音樂舒緩悠揚,兒童從中感受到了清晨大草原上人們自然悠閑的生活。教師讓幼兒伴著音樂,想象清晨大草原上人們的生活并嘗試將他們的動作表演出來。幼兒在音樂的浸潤下,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通過想象用動作表現出了清晨大草原的生活情景:有的女孩在梳頭發,有的在跑步晨練,有的在擠牛奶,有的在喂馬,有的席地而坐在吃早飯......這些動作來源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幼兒在音樂情境的激發下,對生活經驗進行了活躍的創造。在《八只小鵝》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幼兒扮演小鵝,通過聆聽音樂感知小鵝的嬉戲情境。幼兒從琴音的強弱判斷小鵝的活動步調,從音樂的節奏感知小鵝的快樂和自信,由此創造出了八只小鵝的嬉戲場景:小鵝邁著輕快的步伐,面帶微笑,昂首挺胸,與同伴相攜而來。幼兒創建的該情景將其對樂曲的理解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4. 童心喚童趣,在音樂游戲中收獲愉悅。童心是幼兒教師的特質,是高質量師幼互動的前提,也是兒童教育的根,童心不泯是幼兒教師受歡迎的法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要懂得兒童的心靈,要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要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還要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幼兒教育中,教師與幼兒心靈的連接點就是童心,幼兒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時刻站在幼兒的角度,揣摩幼兒的內心世界,只有拉近與幼兒的心理距離,才能真正融入幼兒的世界,喚醒和激發兒童本真的童趣。在《八只小鵝》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小鵝中的一員,夸張地搖搖擺擺,活靈活現地從遠處走來。作為鵝爸爸伴唱時,教師慈愛地呼喚著自己的孩子;作為鵝寶寶伴唱時,教師憨態可掬地粘著鵝爸爸。教師生動的表演激發了幼兒的浪漫天性,每個孩子都大方自然地表達著自己的對樂曲的理解,一群小鵝形態各異又和諧融洽,每個幼兒都成了快快樂樂在玩耍的小鵝。《賽馬》教學中,教師化身強健的騎手,誓與小騎手一決高下,小騎手們紛紛不甘落后,揮鞭你追我趕,猶如真實在大草原策馬奔騰。在賽馬隊形變化時,小騎手不僅會根據音樂節拍注意自己動作的協調性,還時刻注意與同伴的互動,照顧整體隊形和動作的和諧,幼兒從中收獲了集體成就的愉悅?!犊死锟怂方虒W中,教師通過肢體和語言詮釋著波特奶奶的慈愛和關懷,幼兒配合地演繹著克里克塔的感恩和貼心以及最后的勇敢和自豪。幼兒全身心的投入也使其收獲了滿滿的愛與自豪。在三節音樂課中,教師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了幼兒“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如《八只小鵝》中輪唱的技巧,《賽馬》中隊形變化和動作的協調,《克里克塔》根據鼓點創編和說唱的技巧,幼兒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和自信。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童心能夠使我們和孩子融為一體”。擁有童心的教師才會真正理解和把握孩子的純真童心,走近他們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程游戲化要求教師要保持童心,融入幼兒世界,以音樂游戲為載體,使幼兒收獲純粹的快樂,提升幸福感。
三、幼兒園大班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啟示
1. 更新兒童觀和課程觀念,讓游戲精神浸潤音樂課程。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目標是“引領幼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推進幼兒園課程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課程游戲化項目指導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說:“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要確保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一日生活都要充滿這種游戲精神,尤其像集體教學活動環節,也應盡可能采用游戲方式。”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音樂課程的設計要遵循這一精神原則,以游戲為載體,提供豐富的情境,讓幼兒自主構建并內化音樂知識和技能。
音樂課程游戲化精神要求教師及時更新兒童觀和課程觀。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認為兒童是擁有自己想法和見解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能力能動地塑造自己的環境,而不是被動地塑造、灌輸。教育專家劉曉東指出“兒童本位是教育原則、政治原則,是未來社會的文化特征”?!犊死锟怂方虒W中,規則的創編不是教師命令式的強加,而是“潤物無聲”的滲透?!顿愸R》教學中,隊形的變化不是教師要求和排練的結果,而是幼兒自主商定和自我維持的成果。兒童本位的兒童觀要求教育者放心、放手,“靜待花開”。 兒童本位的課程觀要求教育者“關注幼兒、關注生活、關注游戲、關注經驗、追隨發展需要規劃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動”。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音樂課程游戲化要求音樂課程要珍視游戲和兒童生活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兒童通過直觀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即從幼兒自然發展規律中設定目標,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尋找課程內容,并以幼兒已有經驗的構建課程實施的策略,將游戲精神和游戲理念滲透到音樂課程的各個方面及各類活動中。如《賽馬》教學中對清晨草原生活的想象就是源自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八只小鵝》教學中的動作來自于幼兒現實生活中的觀察。
2. 音樂課程游戲化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边@表明幼兒園應利用一切可用的自然、社區資源,創建并不斷豐富資源庫,對其進行分類管理是運用好資源、形成教育合力的保障。在課程游戲化項目專家的指導下,江蘇省各個項目園都意識到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各園逐步建立素材庫、主題資源包、網絡資源地圖,各個園區直接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通過資源建設打開教師的思路,開闊教師的眼界。江蘇省自實施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以來,逐步實現了教師資源、材料資源以及區管理資源的整合。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呼吁和促進著教育資源整合,音樂課程也不例外?!犊死锟怂肥钦Z言教學的資料,被進行了音樂藝術的創新,實現了課程的整合;《賽馬》的道具馬鞭是家長利用家里的廢舊衣物制作而成,實現了材料的整合;《八只小鵝》的原創內容來自于園內的主題資源庫等。音樂課程游戲化在教師眼里不僅僅是音樂藝術課,而是集語言、數學等一體的綜合課程,需要各領域教師的共同參與,實現教師資源的整合。只有資源豐富了,游戲才能豐富。多樣化的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氣息的環境是音樂課程資源的主要內容,而這需要教師對現有材料資源的整合,如《八只小鵝》中的輔助教具——貼畫以及背景布置。教師要做到眼里有生活,心里有游戲精神。
3. 音樂與游戲自然契合式的生態融合。適宜、有效的音樂課程游戲化追求的是幼兒、音樂與游戲的生態融合,倡導的是幼兒主體體驗的自然生成游戲方式,其快樂來源于幼兒在游戲化音樂活動中收獲的滿足和自我的超越。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支架的提供者、隱性的指路人、快樂的分享者,這就在課程的目的、內容、組織方式、評價等各方面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切忌將音樂課程和游戲簡單組合,而是要使兩者無縫對接,彼此融合,不分你我。音樂課程要關注幼兒生命的整體存在,將幼兒的全面、快樂發展作為長遠目標,對幼兒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即可借助游戲的方式達成。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減少對幼兒的控制,給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選擇適合游戲化的音樂教學內容,設置游戲情境,通過豐富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高屋建瓴的指導、隱性的智慧幫助來引發和保持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以此使幼兒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同時教師還要密切關注幼兒自然游戲狀態下的音樂學習方式,關注幼兒自然的生活情境與快樂的游戲情趣,嘗試為幼兒提供符合其能力與意愿的挑戰,引導幼兒在同伴間進行自由靈活的交往與互動。音樂與游戲自然契合式的生態融合才能促使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方式和狀態中主動構建音樂審美、音樂技能,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
游戲化的核心價值就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內核是讓幼兒自主構建音樂藝術的綜合知識和技能,發展音樂藝術的綜合能力,成為自主學習與發展的主人。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音樂教育的一個切入點,通過游戲的情境性、挑戰性、互動性、創新性為幼兒的終身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邊霞.論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2000,(1):15.
[3] 宋巨瑤.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研究[N].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4] 程秀蘭.幼兒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及其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14,(9):12.
[5] 劉曉東.論兒童本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5):27.
[6] 葛成鳳.大班幼兒歌唱教學現狀調查及教學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7] 李建平,呂莉.當前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9,(12).
[8] 陳正楠.幼兒園中班游戲化音樂活動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9] 李琳.兒童藝術的游戲本質及其教育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3,(8).
[10] 李捷.音樂活動中的游戲化教學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5).
責任編輯 陳 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