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習慣的養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每當聽見家長抱怨說“孩子寫作業時不是上廁所就是喝水,我只能在旁邊陪著寫作業什么也干不了?!边@不就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嗎?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的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少時的學習,壯年的工作,安享晚年無不受習慣的主宰。良好的養成習慣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什么不該做,如果做了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什么樣的傷害。所以,我在每次開學初都讓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行為規范。并要求學生熟記《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規范》,這樣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就有了衡量自己行為的標尺,使學生從小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從而自覺養成守規范的好習慣。
其次,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去規范、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受到情感和意志的影響。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表揚做的好的學生,使他們成為學習的榜樣;鼓勵有進步的學生,使他們樹立有做好的信心;督促需要改進的學生,時時關注他們的行為,常常激勵他們,發掘他們的潛力,讓他們找回自尊與自信,使他們有意識地去改變。開展辯論會,讓學生通過辯論進一步了解對錯,加深認識;通過班會加強道德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讀書、歌舞比賽、小巧手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深化道德認識,培養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學習生活中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使之放大,讓學生多感受成功之感,增強自信。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時,重視集體教育的力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監督,相互進步。在班級中開展“校園之星”評比活動,在學習、勞動、紀律、衛生、愛心、活動等方面都制定相應的加分,通過完成和表現來獲得相應的分數,并獲得班級內的“神算手”“勤勞的小蜜蜂”“小雷鋒”“小天使”等稱號,在期末在評選學校的“校園之星”。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要使學生有良好的習慣,教師的表率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學生做的,教師必須做到,并通過教師的言行去引領、示范,使他們在模仿學習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