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是“病”還是“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飛機上,一位乘客帶的嬰兒號啕大哭。大家以為孩子病了,熱情地給孩子的媽媽提供各種幫助。折騰了許久,才發現孩子不是病了,只是肚子餓了。喝了一些牛奶,孩子就安靜下來。我們都松了一口氣。
  我忽然覺得可以借用這件事來理解生本教育:接受生本教育的孩子為什么學習勢頭這么強勁?我們究竟為他們提供了什么?我想,孩子學習勢頭強勁的原因,是因為生本教育工作者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教育之所以那么艱難,不是因為學生笨、學生差、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甚至也不是因為教師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們沒有解決學生的“饑餓”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學什么、“吃”什么的問題沒有解決。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的學生負擔已經很重了,天天都要學大量的知識,做那么多題目,背那么多結論,他們怎么會“饑餓”呢?是的,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學生和嬰兒的饑餓相提并論,因為他們的確不是腹內空空。問題是,他們“吃”下去了什么?
  在語文課上,教師和學生放棄了最有興致和最優美的閱讀、思考和表達,而是接受了無窮無盡的語文處理工具。想想,一個人如果吃的不是糧食和蔬菜,而是吃種糧食和蔬菜的工具(這樣的比喻有點面目猙獰,但可惜事情剛好接近這個樣子),他能長大嗎?他在學校里的百無聊賴,不就像那個啼哭的嬰兒嗎?
  在數學課上,教學中什么都有了,就是放棄了數學問題和概念的源頭。孩子們當然不可能進一步消化學到的東西,因為他被要求的思維是沒有“思維的胚胎”的。這樣的思維怎么能夠生長呢?
  在英語課上,教學放棄了英語教學的根本——應用,把英語變成了一堆最無質量的食品。一堆毫無質量的食品,望之生厭,食之無味,學生會有“吃”的欲望嗎?
  在我列舉的三個學科中,我們看似給了學生許許多多的食用之物,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學生一定會對這些食物甘之如飴。而事實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強塞給學生的這些“食物”并不能引起他們的食欲,他們是在老師或家長的強迫之下吞咽這些食物,所以他們要么裝模作樣地吃一點兒,要么吞咽困難,要么產生嘔吐。由此看來,今天教育的問題不是孩子或老師病了,而是孩子餓了。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教育的改革必將勢如破竹。
  然而,現在的許多改革基本上停留在“孩子病了”的認識水平上。生本教育在20年前就抓住“孩子餓了”這個層次的問題。所以,成批成批培養著優秀的孩子。
  二
  前不久,我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外語學校,聽了高一年級蘇小蓮老師執教的生本教育課《尋李白》。學生水平之高,令人感嘆。那天還有一位萬老師,上了《白居易和王維》的生本課,也上得很好。
  聽完兩節課,我即興寫了兩首詩,送給兩位老師和他們的學生。
  其一
  課堂何放達,儼同謝朓家。金樽邀醉月,滿室生光華。年少皆如白,才能不計涯。書成聲淚落,誰謂“讀書娃”。
  其二
  讀書世所喜,今登謝朓樓。天空秋雁遠,地迥古人愁。夢在山河外,思歸牘案頭。月明照我心,不為稻粱謀。
  詩中的“謝朓樓”“謝朓家”是古之名樓,無數詩人曾到這里唱和。李白有兩首最有名的詩篇是寫該樓的,如“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詩中的“如白”指像李白那樣,用的是杜甫“白也詩無敵”的典故。
  兩節課,兩首詩,都為了傳遞我的一種思想:孩子們一旦有了機會讀書,我們一旦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的學習熱情超出想象。
  三
  前些天,我到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小學去聽課?;顒咏Y束后,校長和老師們邀我一起拍照,并請我為他們寫幾個字。我寫了“記得和孩子們一起讀《史記》的日子”送給他們。
  這件事,起源于2016年。那一年,我們在網上發動家長和老師陪學生讀名著,要求五年級以上讀《史記》,每周日利用一個小時在網上討論。一時間,東西南北中,許多生本學校的師生、家長建設了“名著陪讀群”。九龍坡區實驗二小建立了嚴格的制度,比如確定了明確的閱讀書目,制訂了詳細的閱讀計劃,并指定一名副校長和一名副主任專門負責這件事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做這件事并不是頭腦發熱,而是一做就是三年,至今不輟。去年秋季,第一屆六年級參與的孩子們出了一本書《我們一起讀〈史記〉的日子》。我讀了他們寫的序言,是一個叫周子健的孩子寫的,題目叫《〈史記〉應備》。
  《史記》,一本看之生畏,讀之拗口的書。曾經,我們認為,這樣的書,只有學富五車的成年人才能讀,對于我們年輕小子而言,是不敢輕易嘗試的。
  2016年,學校倡導我們讀《史記》時,同學們無不咋舌,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行政命令”,大可不必當真。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學校和家長還當真了,每天家長陪著我們讀,每周QQ群定時交流。這樣讀了一段時間,大家慢慢咂摸出了味道,覺得這本書還有點兒意思。就這樣,我們的閱讀之旅開始了。由畏懼到喜歡,由懵懂到理解,由膚淺到深入,我們一步步走進《史記》,不少人還邊讀邊寫出了閱讀體會。這本集子就是大家的閱讀體會集。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不是由“陽春白雪”的學霸們寫的,而是參加“名著陪讀”活動的每一位“下里巴人”的作品。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它會帶你走進那段歷史,認識司馬公,認識他筆下那些有血有肉的人,進而讓你喜歡上這部皇皇巨著。
  這是一篇多好的文字啊,簡明扼要,信心滿滿,哪里看得出是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我把它和集子中的文章放到生本教育微信公眾號上,收獲了許許多多的贊語。真是:“沒有誰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過了山川和原野;沒有人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
  從孩子們的序言和老師們的贊語中,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春光。
  責任編輯  姜楚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0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