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核心素養的五年制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自身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成果的公布對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教育不僅要立足就業創業,更應該為學生持續終身的職業生涯和健全的人格服務。作為提升學生素養的主要學科陣地,五年制高職語文的核心素養的內涵有哪些?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方式又會發生什么轉變?從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審美態度、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展開探討,以期為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研究做貢獻。
  [關    鍵   詞]  核心素養;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58-02
   一、核心素養的新要求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它肯定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進一步提出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的必備品格,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即教育不僅是為就業創業,更是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健全的人格服務。它分為3個方面6大核心18個基本點,涵蓋了高職生方方面面,涉及品格提升和能力培養。它是對五年制高職技術技能教育、職業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一次升級。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職業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認為培養高職生就是培養一線操作工人,倚重專業課,忽視文化課,重視能力素質,輕視其他素質。加上企業招聘的標準是技能是否過硬,這導致學生形成一種功利思想:學好專業才是實在的。這把高職學生的核心素養割裂開來,形成了孤島,文化知識夠用、實用即可,忽略了人的長遠發展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技術技能掌握即可,忽視了人對自主學習的執著;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就好,輕視了人對實踐創新的堅持。
   所以說,核心素養一旦削弱,就會限制學生職業生涯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與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馳。
   二、高職語文的重要作用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督K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是五年制高職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程。因此,高職語文對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1]
   首先,高職語文可以發揮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憑借深厚的人文底蘊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其次,高職語文可以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提高有利于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為就業和創業服務。
   最后,高職語文可以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不同專業的學生獲得應該相應具備的語文素養,如旅游服務專業,適宜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語言的組織能力。
   三、高職語文的核心素養
   針對基礎教育語文核心素養,不同的專家學者有自己不同的解讀。[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上海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育委員會秘書長薛峰曾在講座《關注學習經歷,落實核心素養》中闡述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等四個方面。筆者深以為然。
   高職語文要立足于職業教育,它一方面要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服務,為學生學好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必要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的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教育服務。它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探究人生本質的能力,觸發學生的內驅動力,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诖?,高職語文核心素養應該包括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審美態度、文化傳承四個方面。
   (一)流暢的語言表達,培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
   大多數高職生在初中時成績處于班級中下游,語文文化基礎薄弱,語感喪失,文字運用能力不足,漢字書寫錯別字多,寫作語言不通、文不成段,口語表達缺乏自信,詞不達意、觀點表達不清或不到位。筆者曾見一高職生將“寫完”寫成“寫玩”,也見全班近一半以上學生將“信誓旦旦”的“誓”字上“斤”多加一點。在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篇章中,學生難以辨析詞語“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的區別。語感的喪失本質上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與體悟力的喪失,對美的想象力和敏銳力的喪失。語文課堂上,教師出現“對牛彈琴”之感,概因出乎此。
   因此,課后要做好拼音、生字、字詞積累工作,采取一些活潑的方式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文字書寫;課堂上圍繞文本展開關鍵詞語辨析活動,通過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程度高低、范圍大小、表達角度等重塑語感,如《世間最美的墳墓》,講托爾斯泰逝世,有學生直接說托翁死了。筆者抓住契機,立刻請學生挨個表達表示死亡的詞語,學生舉例很多,如駕鶴歸西、撒手人寰、含笑九泉、駕鶴而去、一命嗚呼、斷氣、翹辮子……為了準確表現托翁的人格魅力,學生不放過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甚至主動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最后定下了各自心中最合適的詞,有謝世、辭世等。這也啟發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開展類似語感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良好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發展”    信息化手段的普及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制作精美的課件、插圖、視頻、音樂、觸屏互動帶來了強烈的感官效果。它能直觀地向學生傳遞文本中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走近文本,省去語言贅述,如《景泰藍的制作》中播放制作視頻;《血肉筑成的滇緬路》中播放歷史影像;散文誦讀時優美的音樂渲染……亦能分層教學,幫助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低中高三種教學層次等。但也催生了教與學的思維懶惰。教師把語文課變成知識與知識的羅列,媒體與媒體的交替,把課堂時間填滿了、知識點講完了就以為講透了。殊不知,這堂課的學習一直停留在“是什么”的淺層區域,“為什么”“怎么辦”“怎么看”——學生對文本的質疑、探究、表達一概沒有發生,又何談能力培養?
   在教學中,要以語文文本為載體,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好問題情境,切實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隔靴搔癢。某次《長江三峽》授課,筆者把學習作者描寫景色的多種寫作手法作為教學重點,設計請學生找出巫峽相關描寫語句,朗讀感受,再輔助PPT課件歸納寫作手法。課后聽課教師就表示:找句子讀讀誰不會呢,為什么不請學生分析一下寫作手法?如果能當場寫兩句作文就更好了。筆者深有體悟,貌似解決了問題,其實跳過了分析問題的過程,沒有體現學生由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三)獨立的審美態度,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材本身帶有強烈的審美特性。高職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優秀文學作品的功能和作用[3],通過指導學生體味文章的語言美、體驗豐富的情感美、分析文脈的結構美、品評作品的意境美、感受人物的形象美等,培養學生獨立的審美態度,即能自主體驗美、欣賞美、發掘美、創造美,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筆者曾圍繞《故都的秋》開過三次校內公開課。第一次通過品讀關鍵詞欣賞秋晨院落和秋槐落蕊的畫面美,學生發言熱烈,聯想豐富,但可惜未來得及通過指導誦讀感知這種畫面美;第二次把體悟作者的情感美作為重點,通過指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在秋天的一點兒寂寞、一點兒冷清、又有一點兒悲涼、點兒欣喜,再根據情語尋找文中的景語,但感覺學生始終游離在文本之上,沒有沉浸到情境之中;第三次,筆者把感受作品整體的意境美作為重點,它應該是故都秋景與作者情感的相互交織,兩者密不可分。課堂感受環節,筆者請學生閉上眼睛,放松身體,平靜心情,配上舒緩的音樂,讓學生靜靜聆聽教師朗讀秋晨院落圖,并跟著教師的誦讀嘗試在心中勾勒這幅美麗的秋景圖。學生按筆者的引導做了。讀完之后,教室鴉雀無聲,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秋的清、靜、悲涼及作者對它的喜歡之情。這次啟發學生與作品同呼吸、與作者同心跳的審美體驗讓筆者切實感受到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也震撼了教師的心靈。
   (四)自覺的文化傳承,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备呗氄Z文教材中所選的文學作品,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蘊藏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學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源泉。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深層認識,對閱讀古典名著興趣不高,對優秀傳統美德,如仁愛誠信、文明禮貌等踐行不夠。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這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分析和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從而自覺地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依靠講授法,要積極組織讓學生參與進來,以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增加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如“成語故事中的中華傳統美德”“古典詩歌中‘月’的意向解讀”等。
   以授課《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課前要認識作者司馬遷及《史記》,了解戰國七雄爭霸天下的緊張局勢,課中要掌握兩個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分別贊美了藺相如的智勇與愛國、廉頗的勇于改過。如果只靠教師講授,學生缺乏參與,就會喪失興趣。教師要從培養學習興趣出發,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司馬遷及《史記》、戰國局勢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講解;授課結束后將文本排練成小品劇;繼續拓展“成語小故事”……
   四、結語
   五年制高職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根據學情靈活改變教法與學法。專業不同、生源差異直接決定了學生應該相應具備的語文素養不同。只有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開展各類方式方法有效的教學活動,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切實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服務,才能推動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薇.高職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探析[J].文學教育,2018(6):63-65.
   [2]向琴.語文課堂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偉大的悲劇》為例[J].語文論壇,2016(19):16-18.
  ◎編輯 武生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5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