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賬本彰顯民生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3月5日,財政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預算報告是國家賬本,賬本里面有時代變遷,有國計民生,有國家“家底”。國家賬本的每一個數字、每一筆收支、每一條政策,都牽動著代表委員的心弦,并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國家賬本富含民生
國家賬本是政府部門一年工作資金需求的全景窗口。今年的國家賬本傳遞了2019年民生五大信號,富含民生需求。在當前經濟下行、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情勢下,翻開國家賬本,民生情懷撲面而來。
其一,減稅降費近2萬億元,增加市場主體活力。根據預算報告,今年要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減稅降費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包。短期來看,減稅降費會對各級財政帶來壓力,但長遠來看,可培植財稅資源,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其二,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增長14.9%,積極促進就業創業。根據預算報告,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38.78億元,增長14.9%。將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分別提高至15萬元和300萬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財政充當穩就業的主力軍。
其三,養老金標準平均提高約5%,提升“老有所養”保障水平。根據預算報告,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社保方面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增長水平,是著力保障民生的重要體現。
其四,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18.9%,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1260.95億元,增長18.9%,增量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中央財政對脫貧攻堅加大精準投入,對專項資金的科學分配、高效使用和全程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五,教育支出增長8%,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34800億元,比2018年執行數增長8%。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增長13.1%,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專項資金增長26.6%。今年國家財力雖然緊張,對教育的投入仍繼續增加,充分表明對教育的高度重視。發展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才能托起未來的希望。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提請審查的預算報告,40多頁的內容中圖表附件占了一大半,圖示數量是去年的兩倍,其中很多涉及減稅降費等百姓民生的新實惠。預算報告大“變身”,多圖解說民生新實惠,國家賬本一目了然,“看不懂”成為了歷史。
做好“加減乘除”保障民生
“我們要當‘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毛不拔’。同時,我們也要打好‘鐵算盤’,把該花的錢花好,花在刀刃上?!必斦Y金如何花,花在哪里,如何防范風險?作為國家“錢袋子”的“總管”,財政部部長劉昆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給出這樣的表態。
預算報告明確,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發揮好逆周期調節作用,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力”體現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和加大支出力度;“提效”體現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其中減稅降費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今年將實行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相結合,重點減輕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全面實施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落實好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減輕居民稅負。同時,推進更為明顯的降費,清理規范地方收費項目,加大對亂收費查處和整治力度。加強收費項目清單“一張網”建設,健全亂收費投訴舉報查處機制。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也不是要搞政府大包大攬,而是要實施逆周期調節,更好應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著力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改善民生。
如何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劉昆部長以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這一形象的比喻作了解答。
做好“加法”,就是要加大財政支出力度,重點增加對脫貧攻堅、民生等領域的投入,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重點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這樣將有利于向外界釋放財政政策積極有力的信號,更好引導企業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做好“減法”,就是節支裕民,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取消低效無效支出。中央財政帶頭嚴格管理部門支出,一般性支出要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長期沉淀的資金一律收回。
做好“乘法”,用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減稅降費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國家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更好地引導企業預期和增強市場信心,穩定經濟增長。
做好“除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全過程,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做好預算績效監控,更好發揮財政資金作用。
在兩難選擇中兜底民生
在經濟下行趨勢下,既要增加財政供給穩增長,又要減稅降費惠民生,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減稅降費給企業和社會減輕負擔,但同時也影響政府財政和社保收入的增幅,這是一把雙刃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用什么辦法彌補收支缺口呢?錢從哪里來?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擴張赤字,增加債務。今年國家適當增加了財政赤字,以緩解兩難甚至多難的問題。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7600億元,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赤字率由2.6%適度提高到2.8%。
一個國家的赤字率保持在怎樣的水平,并沒有什么金科玉律。當下人們時常引用的警戒線,來源于1991年歐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該條約規定,加入歐盟的國家,不應有“過度赤字”,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不應超過3%, 政府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不應超過60%。這兩條就是國內專家在論述財政赤字時經常引用的“國際警戒線”。其實,《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的警戒線原本是歐盟成員國妥協的產物,與中國本無關聯。
既要大規模減稅降費,又不能大幅度舉債,在此情勢下,彌補收支缺口應有新思維。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確保民生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更加精細化的管理,通過嚴格科學的績效預算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同時,政府也要進行自我規劃,真正過緊日子。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中央財政要開源節流,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通過這些手段,可以節約不少資金。
本年度赤字率確實提高了,但在3%以內。這個數字是審慎的、適度的。適度提高赤字率,綜合考慮了財政收支、專項債券發行等因素,也考慮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適度提高赤字率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體現,有助于通過財政手段激發經濟活力,更好引導企業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再難不能難民生,財政部門從兜底民生角度出發,適度安排財政赤字率,是負責任的表現。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2019年中央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271.01億元,適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慢性病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2019年要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標準,同時報銷比例還要由原來的50%提高到60%。這些實實在在為民生兜底的財政政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獲得感、幸福感。
不過,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是,要謹防地方債風險。根據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預計未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將得到較大幅度增加,政策方面應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