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主體共同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有意識地對與自身生活有關的事宜進行自我約束控制的能力。對大班幼兒而言,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能為以后的獨立生活、自主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筆者觀察后發現:在餐后管理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弱化,以教師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下看似“有序”的背后卻問題凸顯,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無從談起。本文剖析現狀分析原因,以幼兒為主體,師幼共商為基本理念,促發幼兒的內心向往,使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班幼兒;自我管理;師幼協商;餐后活動
一、分析現狀及原因
?。ㄒ唬┈F狀描述
1.“疏于管理”而混亂無序。當教師因為處理一些突發狀況,無法顧及幼兒自主活動時,幼兒就會隨心所欲的活動,狀況百出。
2.“忽視幼兒”而無所事事。教師組織了看書、畫畫等活動,但由于內容、形式單一,活動預設多為教師,使幼兒失去活動的興趣。
3.“輕視培養”而缺乏能力。教師往往會因為時間限制、環節緊湊等原因,剝奪幼兒動手整理活動材料的權利。
(二)原因分析
1.忽視環節的教育意義。餐后活動是一個既自主又相對集中的活動,教師常常會忽視這一活動對幼兒自我管理的教育意義。在環節上表現得比較隨意,缺少教育目標和活動引導。
2.輕視幼兒的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活動規則的制定是由教師來完成的。幼兒是規則的執行者、被動接受者,不是自身的意愿和需要,所以他們會呈現出無所事事的狀態。
3.漠視自我管理能力的獲得。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幼兒進行餐后活動材料整理的教育。讓幼兒學會整理,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有助于他們形成愛整潔、生活有序,做事認真仔細等好習慣,也使幼兒在整理中提高動手能力。
二、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ㄒ唬└慕處熤贫閹熡坠采桃巹t,觸發內心的向往
孩子是行為常規中的主人,任何常規的形成只有在孩子認可承認時,才愿意去遵守。因此,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討論機會,讓幼兒制定規則。這樣有利于幼兒理解和遵守規則,變要求為需求,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自己被同伴和老師尊重,使班級的氛圍更加民主。
1.發起討論。每次當問題出現時,教師往往以語言引導的方式讓幼兒發現、改正錯誤,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教師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引發討論等方式,讓幼兒主動發現問題,引起他們的關注。
2.自制規則。規則的出現來源于問題,問題的解決過程也是規則制定的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規則的制定,提出自己的意見,共同商議,形成“班級公約”。這樣不但能讓幼兒明白規則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更讓他們愿意主動遵守和維護。
3.圖文明確。圖文結合是幼兒喜聞樂見,也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請幼兒把他們商議的規則,用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些圖文能讓孩子自主、主動地去理解并逐漸掌握“我”該怎么做,從而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ǘ└慕處煿芾頌橛變鹤灾鲄⑴c,體驗自我管理的正能量
1.方式多樣,贏得機會。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自控力,是非對錯觀念也逐步建立,角色意識比較強。本著發揮每位幼兒的自主參與意識,采取“輪流制”、“競爭上崗制”、“多遠推選制”等各種方式相結合的推選制度,保障人人參與的機會,使得每個個體發揮不同的作用,強化正向行為。
2.分工明確,落到實處。通過幼兒的討論、商量,設立“值日生”、“管理員”、“小老師”三個崗位,師幼共商讓幼兒對每個崗位的工作更加明確。通過每個崗位的分工、合作,讓幼兒更好地參與班級的管理。
?。ㄈ└慕處熤苯又笇殡[性支持,引發長效的自我管理意識
1.場地、材料巧優化。班級場地有限,可以充分利用走廊上的空間,將一些活動布置到走廊上,不僅提供幼兒各種能力鍛煉的機會,又解決了教師餐后環節分管難的問題。
2.標識、音樂隱暗示。環境的探索性、暗示性、引導性,能促進幼兒對自己行為的自治自理。為了引導幼兒按類收放材料,投放一定數量的收納筐,并在每種材料框上設置相應的形象標記或文字標記。
在收拾整理時,采用音樂隱性地提示幼兒掌握活動時間。如選擇兩段音樂,節奏舒緩的音樂作為游戲時的背景音樂播放;收拾環節,則用節奏明快、動感的音樂,給幼兒動作要加快速度的心理暗示。當幼兒在熟悉音樂后,就知道哪首樂曲響了,我應該做什么事了,從而逐步掌握活動節奏。
3.鼓勵、評價促穩固。在實施自我管理過程中,正面的激勵與評價相當重要,老師應擺脫“一言堂”的做法,用鼓勵、評價的方法讓幼兒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使他們正確認識了自己,學會自我評價并更好地自我管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徐丹;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現狀及教育干預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12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