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問題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情感教育是教育改革開展過程中一種新型理念,小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起步階段,此時通過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對于他們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積極探索情感教育實施的策略,可以通過創設多媒體情境,組織學生朗讀課文,聯系實際生活等方式,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體現出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促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能力得到鍛煉,從而全面增強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5-0150-01
在整體上來講,忽視情感教育的教育并不是完整的教育。在新的形勢下,在教育中應該走出歷史的局限區,進而培養情感目標,在真正意義上實施情感教育。小學語文這門課程具有人文性特征,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和把握課文中所流露出來的深厚情感,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中領會相應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就教學就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鮮活的,也是更為高效的。
1.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感教育,就是師生之間在教學中進行信息及情感上的交流,并且教師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正性情感,促使學生實現知識和情感的協調統一發展。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正性情感因素,將其滲透到知識教學中,可以有效對學生的情感產生熏陶,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品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實現預期的情感目標,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同時二者之間又是相容的,情感教育不僅包括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還要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狀態,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審美情趣的培養和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進步。
2.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具體實施
?。?)創設情境,引發情感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尚不成熟,對直觀形象化的事物更感興趣,所以創設情境是開展情感教育的一個好辦法,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運用相應的手段創設課文情境,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這樣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更有助于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激發其內心情感。信息化時代下,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體現出了突出的優勢,通過圖像、音樂等全方位立體化的呈現,能夠更好地烘托情境,向學生傳達出深厚的情感,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精心設計月夜思鄉主題的多媒體課件,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出來,這樣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伴隨著緩慢低沉的音樂,觀看李白在月色下仰望天空的景象,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在異地思念故鄉的真摯情感,學生的內心也會受到觸動。
?。?)朗讀文章,領悟情感
朗讀能夠將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朗讀者可以將相應的情感融入朗讀過程中去,一邊朗讀一邊體會,這樣能夠更好地領悟文章中的情感。如果在朗讀的過程中非常富有情感,就能夠使聽眾也獲得相應的感受,有的會令人熱淚盈眶,有的則會發人深省。小學生正處于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應該多利用各種時間進行朗讀,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課文中的情感,從而有效促進情感教育的實施。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習,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們想象一下春天的場景,此時學生們紛紛表達對春天這一季節的喜愛,描述綠草、柳樹、野花、小溪等春天的獨特景色,課堂氛圍立刻變得歡快了起來,這時再引導學生們去朗讀這一篇課文,孩子們積極的參與,融入了快樂的情感,體會“我們幾個孩子”懷著急切、激動的心情去找春天,在最后一段又帶著欣喜的心情朗讀,感受找到春天后的激動之情。
?。?)聯系生活,深化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課文一般都非常貼近實際生活,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素材,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和總結,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產生熟悉的親近感,能夠引發思考,進而促進情感教育的實施[3]。例如在《可貴的沉默》課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愛,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可以讓學生們分享一下自己與爸爸媽媽相處的一些點滴事情,比如每天接送自己上下學,在家里準備好吃的飯菜,滿足自己對一些小禮物的愿望等等,這樣在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就能讓他們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愛,用盡自己所能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3.結語
總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的實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中的深厚情感,平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呂瑞玲.探究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7(31):92-93
[2]許學梅.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研究[J].才智,2017(06):59
[3]臧以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8):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