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小學閱讀教學隱形的翅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以“師傳生受,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導,教學行為主線單一,填灌現象充斥課堂,所以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靈性和悟性也被無情扼殺。實施課程改革之后,教學手段多樣了,教學內容豐富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起來。但在常態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習慣了練習的、分析的、理解的語文課堂,習慣了從“語言文字——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的教學模式,卻不習慣感悟的、動情的、個性的、充滿靈性的語文課堂 。所以,閱讀教學很多時候依然被格式化,占時多,效益低。在處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時,總是得之東隅,失之西隅。在新課改日益走向成熟的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堂,關注活動,關注情趣,關注多媒體,關注教育對象,這些都是應該的,但在關注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了語言學科的基本屬性,始終堅持“小語姓語”。我們一方面要讓學生走進書的世界,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筆者覺得老師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換句話說:我們的閱讀教學需要一對靈性的翅膀。
一、解讀文本是開掘靈性的基礎
一篇篇經典的文章,一部部經典的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前人創造生活的積淀,她涵蘊著人性的華彩,提純著人類的靈魂。這些積淀了各民族和人類精神的有效載體,這些語言藝術的典范,是一天也不能斷的潺潺小溪,是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糧,她跳動著語言的韻律,充實著思想的流脈,支撐著人格的大山。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熏陶,生命狀態的改變,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很大程度上決定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解讀文本,首先是強調老師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深入與否,直接關系到教案預設的深刻程度;直接關系到老師駕馭課堂的靈活程度;也是能否激發學生生成問題,點燃激情,讓課堂充滿靈性的關鍵所在。我們要把學生的發展和文本的把握放在第一位,教法永遠都是第二位的。葉老說過:鑒賞文藝的人,如果對于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寶山,空空而回。教師關注文本,就是要發現教材的語言美、內在美;就是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講授課文之前,筆者總會將自己當成一個普通讀者,用心去揣摩作者滲透在語言中的情感,包蘊在語言中哲理;用心去品味“森林”的奧秘與雄奇,“樹木”的挺拔與秀美。有時我會將自己當成學生,從孩子的視覺去看待文本給我展示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用孩子的心靈去發現作者是想告訴我一個怎樣的啟示,用孩子的童稚和純真去想象文本背后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有時我甚至將自己模擬成作者,去反思自己創作時為何描繪此景引境、引物引人,該如何讓讀者明了和通悉自己的此時此刻、此志此情,反復咀嚼教材背后的教材。最后,筆者才是回歸教師本位,細心思量學生和學情;思忖如何更好地還原作者的本意和編者的意圖;思索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本之美;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將薄書讀厚;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掌握真諦,將厚書讀薄。始終讓自己的課堂跳躍靈動的音符,充滿靈性的本色。
文本解讀要深入開掘,但不可過度開掘。記得王崧舟老師講過這樣一段話:“現在的教材絕大多數是白話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滑”過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樣“犁”過去?!盎边^去和“犁”過去,是兩種功夫、兩種境界,最后的收獲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前段時間聽過莞城中心小學彭才華老師的一節“六年課改反思”的展示課例《普羅米修斯》:引言簡潔有效,過程簡化有序??此坪唵危瑢崉t用心細致。尤為突出的是本課既忠于教材,又突破教材。教者理出了最關鍵,最直接,最有力的東西“解讀英雄的心”——通過吟誦《普羅米修斯贊歌》喚醒和激發閱讀期待;通過細品語言感受普羅米修斯取火造福的勇敢、堅強的心和忍受痛苦的隱忍、博愛、無私的心;通過拓展延伸表達崇敬英雄的心。達到了形聚而且神聚的效果:以“解讀英雄的心”這一中心為發散點去深入閱讀品味文本,其發散的部分是語言教學,是知識與能力;這顆“心”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而實現從語言與“心”的教學來回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如果不是老師深入地開掘文本,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是不可能有如此動人的教學構思的。
但老師在解讀文本也給人以過度開掘的感覺,教者在課始時,用媒體反復展示“忍”字,并講解了“忍”字的造字方法,課中對六、七、八自然段進行細讀,讓學生感受普羅米修斯痛苦之下的隱忍的心,課后在回扣英雄時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值得討論的是:老師精心提煉的“忍”字,對此的滲透是否可以弱化。普羅米修斯不是因為“忍”才成為英雄,而是他為拯救天下蒼生拿取火種的膽識與豪情。過度的渲染“忍”與反抗和打擊黑暗、邪惡、專制勢
文本解讀要準確開掘,但無須全面開掘。文本的內涵是豐富多姿的,同一內涵可以在不同文本中表現出來。解讀文本時教師要理出本學段要求學生了解的最緊要的東西,理出文本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最集中展示的東西。準確開掘是上策,全面開掘因不能突出重點,有時會(下轉第31版)(上接第30版)事倍功半,自然是下策。《去年的樹》是日本已故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名作。作家在極為精短的篇幅內,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凄楚動人的故事。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冬去春來,一只鳥兒從南方飛回,找她的好朋友——一棵樹,但樹不見了。原來,樹被砍伐運到工廠,又被做成火柴,火柴又點燃了火……鳥兒曾答應樹,回來后再唱歌給他聽的,沒想到只看見留在那里的樹根。鳥兒一次次打聽她的好朋友的下落,一次次去尋找,最后終于找到了火柴點燃的燈火;鳥兒睜大眼睛,深情地“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有人可能認為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鄙希阂獝圩o樹木,保護森林,不應該亂砍亂伐;還有人認為這篇作品的主旨在“誠信”上,因為文中有這樣的對話,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請你再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兵B兒說:“好的,我明年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鳥兒答應了,后來也一直執著地兌現自己的承諾。這些解讀當然也是不錯的,但我以為作為文學作品,非這篇童話莫屬是:在于文章非常生動地描寫和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生死不渝的篤厚深情、純正忠誠的濃厚友誼。那么解讀文本時,作為教者便無須全面開花,應該將著力點放在第三個方面,以免課堂實施時得個吃力不討好的非議。 “一切解讀都是誤讀”,但切不可解讀錯誤。如《丑小鴨》一文,如果一味強調丑小鴨所經歷的不幸和所表現的不屈,最終變成美天鵝,而不去了解安徒生創作這篇童話的背景,不理解丑小鴨的真實所指,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不是每只丑小鴨都能變成美天鵝的,唯有那只本來是天鵝的丑小鴨才會變成美天鵝。再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許多教師在指導朗讀小村莊的美麗景色時,對一個“美”字進行了著重強調,要求學生美美地讀,這是不對的。其實作者寫村莊的“美”,是為了以從前的“美”和現在“什么都沒有了”作對比,突出村莊變化是因為村民亂砍濫伐,不懂得環境保護造成的。這是一個渲染,表現反差是巨大的,對比是強烈的,觸動是傷感的。而且文段開頭有一句話“早先有過”,細品之,意味深長。如果教師能注意到這一點,錯誤解讀自然就不會發生。如此說來,單從字面語言去解讀文本,而不顧及細節,不聯系全文也是不恰當的。
二、精彩預設是生成靈性的前提
有了深入和充分的文本解讀,預設便有了基礎。課堂教學是有章可循的“聽、說、讀、寫”是所有閱讀思路的總體概括,也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的形式。《禮記·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必須建基于精心細致的課前預設,并在如下幾個方面下功夫:其一是分析學生,了解學情;其二是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其三是給學生預留獨立思考、拓展延伸的空間。一份好的預設不是一潭泛不起微瀾的死水,而應是一泓汩汩突冒、永不停歇的噴泉;不是一只被絲線拽著的風箏,而應是扇動雙翅、搏擊長空的大鵬。就拿自己執教的《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的課前預設來說吧,小學生接觸的文言文并不多,預設時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學生和學情,《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小學文言文教學應“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課前筆者準備了《高山流水》《平湖秋月》二首曲子和《伯牙學藝》的故事,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教學過程中以“善”為切入點,伯牙之“善”在于琴藝的高超,子期之“善”在于善解人意,善解弦音。以“絕”為發散點,“絕”的古今之義有何異同?伯牙為何破琴絕弦?他究竟“絕”了什么?在進行文字處理時,留夠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感悟的時空:一是讓學生充分自讀,借助注釋理解文本大意;二是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對稱美,格律美,如“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通過配樂朗讀和開發語言的仿寫訓練,落實文本內容,孕育生成動機,激發生成智慧;三是借助《伯牙吊子期》的悼文誦讀加強情感渲染,加深了解伯樂之心——謂世再無知音,理解伯牙之舉——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一個課外討論的話題:“高山流水”話知音,學生通過課外的自由討論,既明白“知音難覓”懂得珍惜,又能突破教材,不受“破琴絕弦”思想意識之束縛,布置完討論話題后,課堂戛然而止??梢灶A見:課后一定能夠引發更多精妙的、理性的生成。
三、課堂實施是激發靈性的關鍵
眾所周知,知識是教不盡的。我們在課堂實施最重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析教材,傳授知識,而是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笆谌艘贼~,莫若授人以漁。”授人以漁還要授人以用漁的技巧。“我以為學生既然要一輩子獨自看書作文,語文教學就得著眼在這一點,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葉圣陶。我們的閱讀教學概括地說只有兩個任務,落實工具性,滲透人文性,要實現這兩個任務,課堂實施時要扎實,不走過場;要樸實,不搞花架子;要靈活機動,要實踐創新,不要墨守成規,要給語文課堂安一對隱形的翅膀。
有位老師的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通過分工合作的學習形式,將全班學生分成:資源共享小組,數字數學小組,佳句點評小組,環境保護小組,課中四個小組的同學互動交流,讓枯燥的說明文字閃爍著靈性的火花,教師也突破了解釋說明的科學課和常識課的框框,突破了單一說教品德課的框框。河流在哭訴,山川在呻吟,連煤炭和森林都洋溢著人性的色彩……這樣的教學,是真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是輕松靈性的閱讀課堂,豈能不悠然自在,心曠神怡。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久而久之,學習語文便不再成為負累。
課堂實施的靈性體現還需要教師理性的教學智慧。不一味追求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不刻意追求自編自導的激情煽動,以一種平易,務實的姿態引領學生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品讀、悟情。讓我們來看看那位自稱自己是聾子的學院教授,那位時時處處細心呵護“我”的自尊的《唯一的聽眾》吧:文中有一條很隱性的情感線索,老婦人聽琴時的平靜的神態和聽琴后看似隨意的語言,“一位極度瘦的老人平靜地坐在椅子上”“她一直平靜地望著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像深深的潭水”。三個“平靜”寫在老人的臉上,展示了老人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第一個“平靜”顯然是老人為了消除“我”被人發現的恐慌和想竭力維護因琴技低下會丟掉自尊的心理障礙;第二個“平靜”前面有個“一直”充分表現了老人對我進步的肯定,因自己是聾子而不能喜形于色來;第三個“平靜”表現了老人的喜悅有些難以掩飾,像深深的潭水的平靜眼神飽含著對“我”更多的鼓勵和期待,意重而心平。
“也許我能用心去感受”“我的心已經受到了”“她說他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薄睦先说娜胃惺苷Z言中,從“也許”“已經”“帶來快樂幸福”這簡單的字眼里,反襯著“我”的信心的變化,水平的提升;老人的語言意含著真情呵護,潤物細無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嘗語言,在實現工具性過程中滲透人文性,在春風化雨般的文本誦讀中弘揚人文關懷。這樣的教學,既實現了欣賞語言文字魅力的需求,又實現了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魚與熊掌,兼而得之,何樂而不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