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師生感情的傳播與溝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當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煩惱:學生不守紀律,不愛學習,多次教育無效。于是,有的教師對學生采取粗暴的態度,斥責學生,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但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學生可能會因此產生消極、對抗的情緒。在這種形勢下,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重新審視自己、改變方法,學會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并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師生之間情感的傳播與溝通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催化劑
贊可夫說得好,就教育工作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每時毎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師生之間的感情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教師在師生情感傳播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應有主動性。其實,學生對教師有著莫名的敬畏,往往會敬而遠之,而教師理應放下架子,主動與他們接觸,平時一個和藹的眼神、溫柔的手勢,或者早上主動向學生問早,就可以迅速縮短師生間的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谶@樣的認識,我在教育教學中,經常主動與學生交流。記得有一天早晨,我主動與一位調皮的學生打招呼,“某某,早上好”,當時,他表現得是又驚又喜,“呃……”了半天,才說出“老師早”三個字。這一天,我發現他上課注意力高度集中,反應敏捷,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教師主動與學生接觸交流感情的機會太少,以至于很平常的一個舉動竟讓學生驚得半天。后來,每次見面,他總是搶先向我問好,學習漸漸認真起來,成績也穩步上升。我認為心靈的默契、感情的交流是激勵他不斷努力、上進的動力。又如,上課時有的同學喜歡做小動作、開小差。我總是慢慢地走到他面前,輕輕地在他頭上摸一摸,給他一個會意的眼神,他們會立即停頓下來,一節課都會集中精力,認真聽講。而罰站、點名批評往往刺傷學生自尊心,給師生之間的交流帶來障礙。
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到失敗時,教師應主動去關心,對他說“相信自己”“你能行”。簡單一句話,往往能改變學生,喚起他的自信心,使他從逆境中坦然走出來。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滿腹心事,課后我耐心尋問,得知他父母已離婚,他跟父親一起生活。父親常常外出喝酒、打麻將,深夜不歸,因此很傷心、很自卑、很煩惱,因而成績一落千丈。于是我經常找他談心,在思想上鼓勵他,在生活上關心他,在學習上幫助他,上課也經常提問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生恢復了自信,成績也穩步上升了,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報答老師的一片苦心??梢?,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到挫折時,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唯有此時,才更能體現老師的愛心,才更能融洽師生感情。另一方面,師生情感的傳播與溝通還可以成為調節教師自身行為的潤滑劑。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信賴能促使教師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用春風化雨的態度去關心愛護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去組織課堂教學,從而使整個教育過程處于良性循環之中。
二、師生之間情感傳播與溝通的途徑和方法
師生情感傳播與溝通的途徑很多,方法各異,關鍵在于教師要能不錯過任何一次可溝通的機會。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淺薄的見解。
1.要向全體學生傾注愛心
要建立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關鍵是教師必須對學生傾注真誠的愛。充滿愛心的老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圣母。沒有愛,就無所謂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開啟兒童心靈的金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它在教育管理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對學生教育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當教師對學生傾注愛心之時,學生就能以其特有的敏感,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感悟到教師的善意和對自己真誠的愛撫,于是,就會對教師產生親近感,“親其師、信其道”,便樂意聽從老師的教誨。相反,如果師生之間關系不融治,感情淡薄,即使教師的學識再淵博,技能再高超,學生也難以承認其知識威信和人格感召力。教師關心愛護學生,一定要面向全體,一視同仁。不僅要愛優秀生,也要愛中等生,更要愛后進生。教師不恥笑、辱罵、貶低學生,不說諸如“這么簡單的東西都不懂”“真笨”“我不愿再見到你這樣的學生”等有傷學生自尊的話,做到鼓勵多于指責,表揚多于批評,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打開心靈之窗,吐露內心之情。教師只有做到了以寬敞的胸懷愛護全體學生,才能贏得全體學生對自己的尊敬和愛戴。
2.善于體察學生情緒,及時溝通
每一個人的情緒總是通過種種外部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尤其是兒童,總是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捕捉學生情緒變化,要不失時機地進行直接溝通,并增進雙方感情投資,以達到長期穩定的目的。當發現學生情緒不穩定進而影響學習時,教師應及時疏導說服,調查原因,進行開導,以消除不良情緒,達到感情溝通的目的。當學生和教師發生沖突時,教師可先退一步,不可采取高壓政策,否則欲速而不達,會引起相反的結果。在師生交往中,我特別注意捕捉溝通的最佳時機。一般來說,當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大的起伏,當學生與別人鬧矛盾感到苦惱,當學生父母外出感到孤單,都是我們與學生溝通的最佳時機。
3.永葆一顆童心,走進兒童內心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持一份未泯的童心,才能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找到接觸點和共振點,把握住教育的契機。教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如課外活動參與其中,與學生一同游戲一同比賽,不僅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且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心理相容。
4. 提高自身的修養,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形象和聲望
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尤其重要,第一印象良好,有利于今后師生關系的融治;第一印象不好,住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生對老師發出的信息不感興趣、冷漠,甚至反感。要想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吸引力。教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能,會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特別是與學生初次見面時,要穿戴整潔,面帶微笑,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然后把長者之心、教者之心、朋友之心真誠地交給學生,而同時在學生的眼睛里也看到了他們敞開的心扉。
總之,教師若能注重師生間情感的傳播與溝通,就能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必然能促使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974.htm